"哎这玉米须你扔了?留着晒干煮水喝能降三高!"隔壁王婶的话让我愣住了,从小到大只觉得中药是树皮草根,没想到那些被丢掉的"须须"居然都是宝?今天带大家看看那些藏在中药里的"须根军团",看完保准你再也舍不得扔厨房边角料!
【玉米须:被扔掉的黄金降压草】
(配图:阳光下铺满竹匾的金黄玉米须) 上次去中药店抓药,老师傅从抽屉里掏出把干玉米须时,我还以为他要熬鸡汤,谁想到这不起眼的"龙须"竟是利水渗湿的高手!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里白纸黑字写着:玉米须煎剂能让尿量翻倍,高血压患者每天30克煮水,连喝三个月血压能降8-15mmHg。
我家楼下早餐店老板娘就靠它控制住了高血压,她说每天早起剪20根新鲜玉米须,开水壶焖泡当茶饮,现在降压药都减半了,不过要选带着褐色绒毛的鲜品,晒干时别暴晒,不然有效成分会挥发。
【麦冬须:滋阴润燥的隐形冠军】
(配图:玻璃罐里卷曲的淡黄色须根) 很多人不知道,麦冬挖出来时根茎上缠着的细须才是精华,老中医给我看过他的私藏——用糯米拌着麦冬须腌半年,治阴虚火旺比西洋参还管用,这须须含着比普通麦冬多3倍的甾体皂苷,糖尿病人拿它配乌梅煮水,血糖波动能平稳不少。
记得去年流感季,中医院急诊科煮大锅防瘟饮,配方里就有麦冬须,护士说这须须能修复呼吸道黏膜,比直接吃麦冬见效快,不过新鲜麦冬须不好保存,得用蜂蜜腌了放冰箱,随取随用。
【莲须:藏在荷花里的补肾秘药】
(配图:碧绿莲蓬上飘落的棕色细丝) 采莲人都知道,采收莲子时要留着莲蓬晒三天,那些随风飘散的棕色细丝就是莲须,别小看这丝丝缕缕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它能"清心通肾,固精止浊",男科老中医有个验方:莲须3克冲鸡蛋花,早晚各一次,前列腺增生患者夜尿能从5次减到1次。
上个月陪亲戚去肾病科,主治医师特意交代要买带莲须的干莲蓬,原来这须须里的黄酮类物质能保护肾小球,慢性肾炎患者用来煮粥,蛋白尿指标能明显改善,不过新鲜莲须容易生虫,得用高度白酒喷撒后阴干。
【人参须:土豪才懂的边角料用法】
(配图:透明罐里蜷曲的浅黄色细根) 在东北参厂见到个有意思的景象:工人把人参主根装盒,剩下的须须单独装袋,其实这些"参须"才是养生高手,含有的人参皂苷Rg3比主根还高,糖尿病人拿它15克炖老鸭,血糖曲线能变得平缓。
有个做代购的朋友专收参厂边角料,把参须做成含片,他说很多老板私下买这个,既不会像整支人参上火,又能抗疲劳,不过参须分野山参和园参,野山参须表面有螺旋纹,泡水后苦味回甘,园参须则发涩。
【茯苓须:松树根下的祛湿网】
(配图:乳白色菌丝状的干燥块根) 在安徽茯苓产地看到个神奇场景:挖出的茯苓切成方块,周围缠绕的白色丝状物就是茯苓须,这看着像蜘蛛网的东西最能祛湿,湿疹患者拿它煮水洗患处,止痒效果比激素药膏还快。
中医皮肤科有个古方:茯苓须50克加苍耳子30克,煎汁晾温擦头皮,脂溢性皮炎一周就能见效,不过新鲜茯苓须难保存,得用草木灰裹着烘干,现在药店卖的多是染色处理过的,真货应该是淡米黄色带松香味。
【何首乌须:乌发健骨的藤蔓精灵】
(配图:竹筛里纠缠的棕黑色细根) 采药人都知道,何首乌挖出来时根瘤上垂着的细根才是宝贝,这些"藤须"含有的蒽醌类物质比普通首乌高2倍,用来泡酒擦白发,三个月能长出黑发根,骨科医生还发现,这须须里的卵磷脂能修复关节软骨。
我们小区张大爷天天拿何首乌须煮黑豆,现在爬楼梯膝盖都不响了,不过他提醒说鲜须有毒,必须九蒸九晒才能用,现在市面上有用红薯藤冒充的,真品断面是红棕色带粘液,闻着有淡淡的薄荷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