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抓一把枸杞能闻出产地,嚼一口药草能道出年份"——在南京海昌中药集团的实验室里,年过六旬的蔡宝昌教授仍保持着这个习惯,这位把半辈子献给中药事业的老药工,如今正带着团队探索AI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,用他的话说:"老祖宗的宝贝得用新法子守住。"
药香里的四十年 1983年那个闷热的夏天,刚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蔡宝昌,揣着牛皮笔记本钻进了海昌中药的老药库,当时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车间里,老师傅们掌着火候炒制中药的场景,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起点。"那时候鉴别药材靠三招:手摸、嘴尝、鼻子闻",蔡教授比划着当年老师傅教的"看丹"手法,"就像品茶一样,好药材入口是回甘的"。
在海昌中药保存至今的手工作坊里,还能看到蔡宝昌参与改良的"三炒三炙"工艺,他指着紫铜炒锅上的星点划痕笑道:"这口锅炒过三百多锅药材,每道划痕都是火候的记号",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执着,让他在90年代就提出了"中药饮片质量追溯体系"的概念。
破局者的两次转身 2005年的行业寒冬,当同行还在拼价格战时,蔡宝昌顶着压力押上全年利润搞研发。"记得当时三天两头往高校实验室跑,连学生都笑我'老中医学编程'",他带着团队啃下智能煎药机、指纹图谱分析仪等硬骨头,如今走进海昌中药的智能化车间,机械臂精准抓取药材的动作,还保留着当年老药工翻炒时的韵律。
第二次转身发生在2018年,当"国潮"概念刚兴起时,蔡教授却带着设计团队扎进古籍馆。"中药包装不能光图好看",他翻出明代《修事指南》的插图,"你看这锦囊收口的弧度,既防潮又透气",最终推出的"二十四节气养生盒"系列,让传统蜡封陶罐成了年轻人晒朋友圈的时尚单品。
实验室里的"老顽童" 穿过摆满古医书的办公室,蔡宝昌的实验室里却摆着各种高科技设备。"这是我的'电子鼻'",他敲着正在分析药材成分的光谱仪,"它能嗅出0.01%的农药残留",最近团队在攻关的"中药DNA条形码",更是让他兴奋得像个孩子:"以后手机扫一扫,就能知道这株人参是不是长白山五年生"。
不过最让年轻人服气的,是蔡教授对"药食同源"的现代诠释,去年爆红的"草本咖啡",灵感就来自他某天盯着中药柜的突发奇想:"黄芪配咖啡豆烘焙,党参磨粉做拉花",现在海昌中药的体验店里,穿着汉服的小姐姐们调制的"四物汤奶茶",日销量能破千杯。
守艺人的新算盘 "中药不是越贵越好,关键是对症",这是蔡宝昌常挂在嘴边的话,前几年中药材价格暴涨时,他带着采购团队跑遍二十个道地产区,在云南建立三七种植基地,在浙江签下贝母合作协议。"我们不要中间商赚差价",他拍着墙上"产地直供"的地图,"这样既能保证药效,又能守住老百姓的药匣子"。
最近让蔡教授操心的是中药国际化标准。"外国人总觉得中药是'黑盒子'",他翻出参与制定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文件,"现在我们用数据说话,黄连素含量、挥发油比率都有明确指标",去年海昌中药拿到欧盟GMP认证时,他特意把证书复印件装框挂在茶室——"这是给老师傅们最好的告慰"。
传薪者的双轨制 每周三下午的"师徒堂课",蔡宝昌总会换上浆洗得有些发白的唐装,年轻学徒们围坐在百年老樟木案前,看他演示"九蒸九晒"的火候把控。"手腕要像写毛笔字,力道要像绣花",他边说边把蒸笼掀开一角,氤氲的热气里混着熟地黄的甜香。
但在隔壁的数字化中心,同样的技艺正在被分解成360度拍摄的教学视频。"传统要活在当下",蔡教授滑动着平板电脑上的AR教学软件,"老外学炮制手法,既能看3D模型,又能实时调取药典数据",这种"古法+科技"的传承模式,让海昌中药连续三年入选"非遗新生代培育基地"。
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,在蔡宝昌的花白头发上投下细密的光斑,他刚签完与中医药大学的联合培养协议,转头又钻进了正在调试的新设备间。"中药是活着的文明",他抚摸着正在烘干的当归片,"我们既要当好保管员,更要做创新匠人",窗外飘来厂区食堂的艾草香,那是用当天采摘的鲜艾煮的祛湿茶——这个坚持了三十年的传统,仍在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