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中药里带马字的都是啥好东西?听说马齿苋能治拉肚子,还有其他带马的药材吗?"今天咱们就来盘盘这些名字里带"马"的中药,个个都是千年验方里的狠角色,不过用法可大有讲究!
马齿苋——田间地头的"长寿菜" 说起带马的中药,第一个蹦出来的准是马齿苋,这玩意儿在农村田埂上成片生长,看着不起眼却是正儿八经的药食同源宝贝,老辈人常说"六月六,马齿苋当羊肉",它既能凉拌吃清热,又能晒干入药治痢疾,去年邻居家小孩腹泻,医院开的蒙脱石散不管用,老太太采了半筐嫩马齿苋煮水,喝两次就见效了。
这红彤彤的小野草可是正骨高手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它能"散血消肿,利肠滑胎",新鲜马齿苋捣烂外敷,蚊虫叮咬、带状疱疹都能消红肿,不过要提醒各位,孕妇千万碰不得,这货滑胎比药还灵!
马鞭草——跌打损伤的"还魂草" 别小看这种路边杂草,它的药用价值藏在名字里——马鞭草全草切段后,真像一根根马鞭,以前走江湖的跌打医生,腰间总挂着个布包,里面装的就是晒干的马鞭草,这草熬出的药汤特别浑,但接骨续筋是一把好手。
上个月工地老王被钢筋砸了脚背,肿得跟馒头似的,老中医开了方子,重用马鞭草配红花,熏洗三天就能下地走路,不过这草性寒,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容易拉肚子,建议搭配生姜煮水喝。
马钱子——以毒攻毒的"虎骨替身" 听到马钱子,老中医都要抖三抖,这黑不溜秋的小核仁含有士的宁,0.3克就能让人抽搐,但炮制得当却是风湿骨病的克星,记得师傅说过,上世纪缺虎骨的时候,马钱子粉就是替代虎骨膏的主料。
现在药店卖的都是炮制过的制马钱子,外层裹着淀粉糊,泡酒时要严格按比例,一般50度白酒泡1斤药材不超过30克,有个远房表叔常年腰腿疼,每年冬至都泡马钱子药酒,他说擦完关节发热发烫,比贴十张膏药都管用。
马勃——喉咙起火的"消防员" 见过腐木上长的灰褐色"蘑菇"吗?那就是马勃,这玩意儿看着脆弱,却是治疗咽喉肿痛的急先锋,小时候上火嗓子哑,奶奶总会扯下半颗马勃,揉碎冲蜂蜜水,喝下去立马感觉喉咙清凉。
现在药店卖的多是压扁的马勃块,遇上感冒咳嗽痰多,抓几克煮梨汤特别对症,不过要注意,马勃分紫马勃、大马勃等多种,止咳化痰要用紫色的,灰色的更适合外伤止血。
马兜铃——争议不断的"止咳神药" 说到马兜铃,气氛突然变得沉重,这味药曾是各大止咳方的常客,葫芦状的果实切片晒干能镇咳平喘,但现代研究发现它含马兜铃酸,长期服用会伤肾,现在正规医院都不用了。
不过民间偏方还在传,有些偏远地区仍用它治哮喘,要特别提醒大家,这味药必须炮制得当,且不能连续服用超过7天,十年前村头李大夫乱开马兜铃,导致病人尿毒症,诊所牌子都被摘了。
这些带"马"的中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,各有绝活也暗藏风险,马齿苋虽好孕妇忌用,马钱子效奇但需炮制,马兜铃更是跌落神坛,老祖宗留下的药方是宝藏,但使用前一定要问医师,毕竟咱们吃的是药不是糖果,下次在野外看见带"马"的草药,可别随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