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早晚温差大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又响起来了,每次感冒都像打仗一样,鼻塞头痛浑身酸,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给感冒准备了"应急预案"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怎么用中医中药对付感冒,都是老百姓能用的实在法子。
先分清你是"冻着了"还是"热坏了" 老中医常说"辨证施治",就像钥匙开锁要配对,感冒看起来差不多,但背后原因差挺多:
- 要是吹风受凉后怕冷发抖,流清鼻涕,舌头颜色淡红,多半是"风寒型",这时候就像衣服淋雨了要赶紧烘干,得用温热性质的药材。
- 如果喉咙痛得像刀割,发烧发得脸通红,黄鼻涕止不住,舌苔发黄,那就是"风热型",这时候得像灭火一样清热,不能再捂汗了。
厨房里就能找到的"感冒药"
-
生姜:风寒感冒的救星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说"三片姜胜过人参汤",受寒初期切几片姜加红糖煮水,趁热喝下去,整个人从胃里暖到脚底板,特别是淋雨后马上喝,寒气根本站不住脚,要是嫌辣可以放颗红枣,既能调和味道还能补气血。
-
金银花+菊花:风热感冒必备 上次办公室小王嗓子肿得说不出话,我给他泡了壶金银花菊花茶,这两味都是清热解毒的高手,加点冰糖润喉,连喝两天果然消下去了,注意别放凉了喝,温水冲泡效果最好。
-
紫苏叶:应对空调病神器 现在人整天待在空调房,突然冷热交替特别容易中招,抓一把紫苏叶煮水,既能散寒又不燥热,我们广东人爱用它炖鲫鱼,感冒时喝碗汤,发发汗睡一觉就好多了。
经典药方这样用才有效
-
风寒感冒试试"荆防败毒散" 这个千年古方就像感冒界的"排雷兵",羌活、独活、柴胡这些药材组合起来,专门对付恶寒发热、头身疼痛,现在很多药店有成药,按说明书吃就行,不过体虚的人要减量。
-
风热感冒认准"银翘散" 当年非典时期,很多防疫方子里都有金银花、连翘的影子,这两个药对就像消炎双侠,配上薄荷、芦根,退烧解毒特别快,但记住喝完要盖被发汗,就像给身体来个桑拿。
食补比药补更贴心
-
葱白粳米粥:老少皆宜的食疗方 北方老家流传着"一棵大葱三味药"的说法,感冒初起时,用带须的葱白段加大米熬粥,出锅前撒点胡椒粉,喝了微微发汗,第二天鼻子就通气了,小孩不肯吃药时最管用。
-
柠檬蜂蜜饮:润喉止咳有一套 咳嗽咳得喉咙疼,不如用新鲜柠檬切片腌蜂蜜,冰箱里存上一大罐,随时取两勺冲温水,酸酸甜甜既能补充维C,又能缓解燥咳,比含片强多了,还没有添加剂。
预防功夫在平时
-
泡脚大法:每晚热水加点艾叶 脚底穴位对应全身脏腑,坚持用艾叶水泡到脚踝发红,能明显感觉寒气往外冒,我邻居王阿姨坚持五年,现在换季都不怎么感冒了。
-
按摩迎香穴:通鼻窍的开关 这个穴位在鼻翼两侧凹陷处,用食指上下搓揉50次,鼻腔立刻通畅,每天早晨做一遍,还能增强呼吸道抵抗力,我家娃鼻炎就是靠这个方法调理好的。
特别注意这些坑 × 盲目进补:感冒时脾胃虚弱,人参鹿茸反而加重病情 × 层层包裹:风热感冒捂着会火上浇油 × 混合吃药:中药西药间隔半小时服用 × 过量发汗:微微出汗即可,大汗淋漓伤阳气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,感冒其实是身体在排毒,只要不是高烧不退,别急着往医院跑,多喝温水多休息,给免疫系统留足战斗时间,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小偏方,关键时刻比抗生素还管用,当然要是三天还不好转,就得找专业医生把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