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花大价钱抓的中药,放两天就串味了""明明密封了,药材还是长毛了",其实啊,存中药的容器选不对,再好的药材也白费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老中医们是怎么存药的,这些门道可都是千百年传下来的智慧。
传统药铺里的"三大金刚"
走在老字号药铺里,总能看到几个标志性容器,那个圆肚敞口的粗陶瓮,可是存中药材的"老将",陶瓮壁面布满细密气孔,就像会呼吸的皮肤,能让药材保持适度透气,记得去年在同仁堂看见老师傅往陶瓮里存当归,特意在瓮底铺了层松针——这可不是搞艺术,松针既能吸潮又能防虫,比现在流行的干燥剂环保多了。
紫砂罐子则是膏方的"专属别墅",前阵子给老妈熬阿胶糕,老中医特地叮嘱:"必须用无釉紫砂钵",原来紫砂特有的微孔结构能吸附多余湿气,又不会让药效成分流失,有次图省事用瓷碗装,结果三天就凝出层油皮,吓得我赶紧换回砂锅。
要说最让人安心的,还得是老榆木药箱,去年在皖南古村淘到个雕花药箱,三层抽屉分别放着陈皮、茯苓、枸杞,木材自带的萜烯类物质天然驱虫,比樟木箱更合适,不过要注意,新木箱得用米汤煮过再晒干,不然残留的木脂酸会和药材串味。
现代厨房的"保鲜新宠"
别以为只有老物件才能存中药,我家冰箱里的保密武器可都是现代科技,那种棕色玻璃真空瓶最适合存贵细药材,前年挖的野山参,用蜡封的玻璃瓶装着,三年了还跟新的似的,记得瓶口要缠层生宣纸再拧盖,这招还是药店老掌柜教的。
不锈钢密封罐倒是收拾花茶的好手,上个月泡百合枸杞茶,发现用食品级304钢罐存的原料特别清爽,不过不锈钢也有脾气,装过三七粉的罐子千万别接着存人参,金属离子会破坏皂苷结构,我现在都备着三套容器轮流用。
最近迷上PET塑料药盒,就那种医用级的透明盒子,装黄芪、党参这些根茎类正合适,每周定量装好带去单位,吃起来方便,但切记别装含挥发油的药材,上次把薄荷脑放塑料盒里,两周味道就跑光了。
药店不敢说的细节讲究
老药师常说:"存药先问性",温热药该用陶瓷瓮,寒凉药更适合玻璃罐,像附子、肉桂这些大热药材,放在陶瓮里能慢慢释放燥性;而金银花、菊花这类凉药,搁玻璃瓶里反而能锁住清香,有次把丁香和冰片混装在铁盒里,结果串得整个抽屉都是怪味。
湿度控制有妙招,南方梅雨季存阿胶,我会在铁盒里放包炒过的糯米,吸湿效果比硅胶强,北方冬天存石斛,记得在密封袋里滴两滴白酒,既能防冻又不会发霉,还有存虫草的小技巧:裹层油纸再放冰箱,比直接冷冻强百倍。
避光不是单纯指不见光,存当归的陶罐要放在阴凉通风处,窗台直射光会分解维生素;装枸杞的玻璃瓶倒要每天见两小时晨光,这样才能保持色泽,我那套青花瓷药罐专挑阴天擦洗,晴天根本不让晒太阳,这就是老辈说的"养器如养药"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
别迷信"越贵越好",前年买的镀金陶瓷罐,釉料含重金属,存不了三个月药材就发黑,现在改用建盏师傅烧的无釉粗陶,便宜又实用,那些雕花镂空的工艺品容器更是中看不中用,存药讲究密不透风,孔洞多的就是定时炸弹。
清洗方法大有门道,带油污的玻璃瓶要用小苏打而非洗洁精,残留的香精会污染药材,木质容器切忌泡水,拿茶籽粉擦擦就行,上次把紫砂罐扔消毒柜高温烤,结果裂出条缝,心疼得我直跺脚。
特殊药材特殊对待,存麝香必须用锡箔包着放瓷瓶,否则香气跑光;鲜石斛得竖着摆在竹筒里,躺着容易腐烂,最逗的是存五倍子,老师傅非要用鸡蛋壳当容器,说是"以壳养壳",虽然麻烦但确实有效。
从粗陶瓮到真空瓶,从榆木箱到PET盒,变的是容器材质,不变的是对药性的尊重,存中药就像养小孩,了解它的脾性,选对"住所",才能让那些草木精华真正发挥作用,下次抓完药别急着随便装,看看药材性格再挑容器,这才是对中医文化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