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呦喂,这膝盖一到刮风下雨就跟装了天气预报似的,疼得人直抽凉气!"隔壁张大爷揉着膝盖直咧嘴,这话听着是不是特熟悉?风湿骨痛这毛病,年轻时不觉得啥,上了岁数就像影子似的缠着人,今天咱不聊西药片,也不说打封闭针,就唠唠老辈人传下来的中药外敷妙招,都是实打实的民间智慧。
要说这风湿啊,就跟衣服晾不干那股子霉味似的,都是湿气淤在骨子里闹的,医院开的膏药贴了上百块,不如试试老中医的土方子,我奶奶当年在纺织厂落下的病根,就是靠这几代人验证的方子养过来的,不过咱先说清楚,这些法子适合轻度症状缓解,要是疼得走不了路该看医生还得去看。
第一个要说的是艾草+生姜这对黄金搭档,艾草在中药房三块钱能买一大包,生姜直接去菜市场买带泥的新鲜老姜,做法特别简单:抓一把艾叶(大概50克)煮水,煮出浓浓棕色汤汁后,把捣碎的生姜末(大约半碗)倒进去搅匀,等水温降到40度左右,拿纱布蘸着药汁敷在疼的地方,上面盖层保鲜膜保温,这法子最适合阴雨天腿脚发沉的时候,敷完半小时浑身暖洋洋的,跟泡完热水澡似的。
有个细节要注意,艾叶煮之前一定要揉搓几下,把里面的精油激发出来,我二舅妈以前总抱怨没效果,后来发现是她偷懒直接拿干艾草煮,其实应该把叶子搓出香味再下锅,生姜最好选那种表皮发皱的老姜,辣味足才够劲,嫩姜反而差口气。
第二个方子是活络祛痛散,材料家里都能找到,去药店买一两川乌(先别慌,制过的川乌能用),配上两倍量的草乌,再加三分之一份的白芷,这些东西磨成粉后,用黄酒调成糊状,晚上睡觉前敷在关节处,裹上塑料袋防漏,刚开始可能会觉得皮肤火辣辣的,这是药力在起作用,要是受不了就赶紧洗掉。
记得去年我同事小李打篮球崴了脚踝,肿得跟馒头似的,他媳妇翻出姥姥给的方子,结果三天就能拄拐上班了,不过这里要敲黑板,川乌草乌都有毒性,绝对不能内服,孕妇和哺乳期千万别碰,皮肤破的地方也不能敷,现在好多中医院都能代加工打粉,比自己在家捣蒜臼子省事多了。
第三个偏方特别适合怕吃药的老头老太太,就是粗盐炒药包,准备五斤粗盐(腌咸菜那种大粒盐),掺上一斤小茴香、半斤花椒、半斤干蒺藜,把这些材料装进袜子里扎紧,扔锅里小火翻炒,等闻到浓郁的香料味就行,每天看电视时当抱枕抱着,哪儿疼捂哪儿,盐袋凉了就微波炉转两分钟,这招最妙的是能反复用,我家用了三年的盐袋现在还在服役。
说到这儿想起个事儿,去年小区王婶非要加白糖说是调味,结果受潮结块全浪费了,千万记住这些炒料要保持干燥,用完放密封罐里,否则容易发霉变质,还有刚吃完饭别急着热敷,得等一个小时后,不然胃酸都要被激出来了。
最后说个懒人福音——泡脚方,当归15克、红花10克、伸筋草30克、透骨草20克,这些药材丢锅里煮开再焖五分钟,睡前泡二十分钟,水要没过脚踝才有用,泡完擦干立马穿袜子保暖,别学我闺女开着空调泡脚,那叫白搭功夫,这方子对手脚冰凉特别管用,我们舞蹈队那几个阿姨坚持泡了半个月,现在能穿着单鞋跳广场舞了。
写了这么多,估计有人要问了:"这些方子靠谱吗?"说实话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关节红肿发热的急性期可能不适合温敷,建议大家先找中医把脉,确认是寒湿型还是湿热型再对症下药,就好比感冒分冷热,治风湿也得看体质,这些偏方就像是老式手电筒,能在停电时帮衬照明,但修电路还得找专业师傅不是?
对了,敷药期间要是皮肤起红疹别慌,暂停两天就好,还有别指望一夜见效,中医调理就像炖汤,得小火慢熬,我爷爷当年用艾叶熏蒸三个月,现在八十岁了还能蹲着修自行车,最后唠叨一句,所有药材用量根据病情轻重调整,实在拿不准就去问药房大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