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",在山西运城,这句老话被赋予了新内涵,曾经的荒坡旱地,如今铺满了黄芩、连翘、柴胡等中药材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,靠着"土里刨金"的中药材种植,运城人把祖辈留下的"苦药材"种成了致富的"甜产业"。
盐碱地上长出"聚宝盆"
运城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带,光热资源充足,但盐碱地多、十年九旱,过去农民守着薄田过日子,年轻人往外跑,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,转机出现在2015年,当地政府发现这里的气候竟与中药材生长需求高度契合——昼夜温差大利于药用成分积累,干旱少雨减少病虫害。
在万荣县汉薛镇,60岁的药农老李指着山坡上的黄芩苗说:"以前这地种啥啥不成,谁想到现在成了'金土地'?"他给记者算账:黄芩亩产干货200公斤,每公斤售价30元,一亩地收入就是6000元,比种玉米翻了好几番,更让他高兴的是,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,"跟着专家学掐尖打顶,药材品相好才能卖上价"。
老把式遇上新科技
在绛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,无人机正在给芍药田喷洒营养液,技术员小王展示着手机里的"智慧药田"APP:"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实时监测,哪块地缺水缺肥一目了然。"这种"土洋结合"的种植模式,让传统药农开了眼。
新绛县的柴胡种植大户张建国,最近迷上了"林下套种",他在核桃林下种起耐阴药材,"树荫给药材遮阳,药材固氮改良土壤,一地两收",县里请来的农科专家帮他设计套种方案,现在他的柴胡品质达到药典标准,收购价比普通药材高出20%。
全产业链擦亮"运药"招牌
走进芮城县的中药材加工厂,烘烤房飘出连翘的清香,厂长赵红梅介绍:"新鲜药材当天进烘干室,温度湿度精准控制,这样才能保住药效。"他们研发的连翘茶、黄芩面膜等深加工产品,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,"去年光电商销售额就突破800万"。
政府搭台唱戏更关键,运城市连续举办五届国际中医药文化节,在广交会上设立"运药"专区,市长亲自带队进京推介,签下3.2亿元订单,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,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,带动3.6万农户增收,"我们正申请'运城连翘'地理标志认证,要让品牌立起来"。
药田里长出新希望
在夏县泗交山区,90后返乡大学生王晓雯承包了200亩荒坡种苍术,她采用"仿野生种植",不施化肥农药,引来多家药企抢购。"最开心的是看到村里年轻人回来了,有搞直播带货的,有做技术指导的。"王晓雯说。
夜幕降临,垣曲县中药材交易市场依然热闹,装卸工老刘忙着装车,他所在的物流车队专门运输药材,"现在天天发往安徽、广东的药企,运费都涨了两成",停车场里,挂着各地牌照的大货车排成长龙,车灯照亮了夜空,也照亮了运城人的致富路。
从"靠天吃饭"到"向土要金",从零星散种到产业集群,运城人用锄头挖出了中医药产业的"金矿脉",当荒山坡上飘起药香,当老乡们数着钞票笑逐颜开,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传奇,正如药农们常说的:"种下中草药,收获好日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