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防风这味药啊,生用能祛风解表,炒过之后药性就往筋骨里钻。"在江南某百年药铺的后堂,76岁的陈师傅边整理药材边跟我说道,那天阳光正好透过雕花木窗洒在晾药的竹匾上,老师傅手里那笼刚焙好的防风片,还带着淡淡的焦香气。
认识焙防风的"前世今生" 防风本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,春采未抽花茎的称"绵防风",秋季采收的叫"硬防风",新鲜防风水分足时质地脆嫩,切厚片直接晒干就是药房常见的生防风,但老辈人都知道,这味药经过砂烫、清炒或米焙后,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——原本辛散的药性转为温和,不仅能祛风解痉,还能止泻护胃。
我蹲在陈师傅的工作台旁,看他从麻袋里抓出把防风,这些根条粗细均匀,断面有朱砂点般的油室,凑近闻着带股特殊的香气。"好防风要选内蒙古赤峰一带的,这里产的'关防风'油性足,药效最正宗。"老师傅边说边拿起铜秤砣,"焙制前要先称重,十斤生货大概能出八斤成品。"
古法焙制三步走 第一步【净制】最考验耐心,陈师傅戴上老花镜,手持竹刀仔细削去根头部的棕毛须,再将泥腿般的根尾剪平,案板上堆着小山似的净防风,他忽然停下手里的活:"姑娘你看,这段带疤痕的要单独挑出来,焙制时受热不均容易焦。"
第二步【切制】讲究刀工,老师傅用的榆木砧板已磨得发亮,左手按着防风身,右手持着柳叶刀快速推拉,刀片在清水里蘸一下,防风屑就不会飞溅。"厚片三毫米,薄了焙的时候容易碎,厚了又不易透。"说话间案板已铺满雪白的防风片,像层层叠叠的玉扣子。
第三步【清炒】最见真功夫,陈师傅往铸铁锅里舀了半勺香油,待油星泛起涟漪,便倒入防风片,这时火候把控最关键——先用武火让铁锅迅速升温,待防风片边缘微微卷曲,立即转文火慢慢翻动。"听声辨火候"是他教我的绝招:当锅里传来沙沙响动,就像春蚕食桑,这是水分蒸发的信号;等到噼啪爆裂声渐起,就得赶紧用竹筛捞出,否则转眼就会焦糊。
代代相传的焙制秘籍 在陈家药铺的账本夹层里,藏着张泛黄的宣纸,上面用蝇头小楷记录着祖传焙制口诀:"砂烫增温不过午,米浆裹衣守辰时,文武火候看烟色,鼻嗅手捻知生熟。"老师傅说这话的意思是,用河砂拌炒时要赶在正午前完成,借日光晒退余热;若用米浆共焙,必须在辰时(7-9点)揭盖,这时候米香刚好渗入药片。
我跟着试了次砂烫法,才知其中艰难,铁锅里先要炒热河砂至滚烫,再倒入防风片快速翻埋,砂粒与药材碰撞发出雨打芭蕉般的脆响,热浪熏得人满脸通红,陈师傅边翻炒边念叨:"砂烫过的防风断面焦黄,药性直通十二经络,专治风湿痹痛。"果然,出锅的药片裹着细砂,轻轻一敲就脱落干净。
现代厨房里的古法新用 现在不少中医馆改用电烘箱焙防风,温度计显示80℃恒温烘烤40分钟,但老师傅摇摇头:"机器焙的虽整齐,总少了些灵气。"他指着墙角的土灶说,"柴火焙的带着草木香,电烤的缺这点生机。"不过他也承认,批量生产时用电确实省心,只要掌握好时间和翻动频率。
有次见陈师傅往锅里加了一把糙米,原来是在做"米焙防风",他说这种古法专为缓和药性,米汁渗透后能减轻防风的燥性,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,看着淡黄色的防风片在米雾中渐渐染上霜色,倒像是给药材披了件丝绸外衣。
鉴别好坏有门道 焙好的防风片该是啥样?陈师傅抓起把样品示范:表面微泛焦黄但不焦黑,断面黄白色显菊花纹,放在鼻尖轻嗅,既有防风特有的香气,又带着淡淡谷粮香,他特意拿出袋劣质品对比,那些颜色发乌、手感粘腻的,准是用了硫磺熏蒸的。
储存也有讲究,老师傅用陶罐装焙防风,里面垫上棉纸防潮,罐口覆层纱布通气。"这药爱吸潮气,梅雨季要常拿出来晒太阳。"他边说边演示如何用手感触干燥度,"捏着酥脆不带软,才是存得好。"
家常食疗的小窍门 别看焙防风是正经药材,其实也能入膳,陈师傅的孙女风寒感冒时,他就用焙防风片煮粥。"五片防风加两碗水,熬到剩一碗时滤渣,再把粳米下锅熬稠。"说着递来个小瓷碗,米粥里浮着淡黄的药片,尝起来竟有股麦芽香。
最近他还开发了个养生茶方:焙防风配陈皮,再加两粒红枣。"防风祛风,陈皮理气,红枣调和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。"看着玻璃壶里上下翻飞的药材,突然觉得中药离生活并不远。
临走时陈师傅塞给我个粗布包,里面是些焙好的防风片。"记得装在铁盒里,别用塑料袋闷着。"老人的笑容皱纹里都是岁月沉淀的温柔,此刻夕阳正斜照在药铺的"修合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"匾额上,那些关于炮制技艺的对话,仿佛还在空气里袅袅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