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身边朋友抱怨"喝中药像喝苦药汤","抓中药比买黄金贵",其实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智慧,早就把药食同源的道理刻进骨子里了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,那些藏在厨房角落里的中药宝贝,怎么吃才能既养生又不费劲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铺】 走进外婆家的厨房,总能看到墙角摆着几个牛皮纸包,当归片泡在蜂蜜罐里,黄芪和红枣并排晒在竹匾上,就连炖肉的料包里都藏着党参和枸杞,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,其实都是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的正经药材,记得小时候咳嗽,外婆总会往雪梨汤里加两片川贝,那股清甜压住喉头的燥痒,比吃药片管用多了。
【中药不是"苦药汤"】 很多人觉得中药就是黑黢黢的汤药,其实大错特错,就拿常见的四神汤来说,茯苓、芡实、莲子、山药这四位"神仙",煮出来的汤水清甜软糯,既是祛湿良方又是健脾圣品,去年梅雨季我连喝半个月,多年不见的胃口居然回来了,还有女生们最爱的五红汤,红枣、红豆、红皮花生、枸杞、红糖,熬煮时满屋飘香,比奶茶店的养生茶健康百倍。
【中药零食新吃法】 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其实老祖宗早就发明了中药零食,办公室常备的桂圆红枣茶,加点玫瑰花就是疏肝解郁的养颜茶;熬夜加班时嚼两颗九制陈皮,酸甜开胃还能化痰止咳,最绝的是广东人的凉茶文化,金银花配着夏枯草,苦中回甘的滋味,喝一次就让人记住什么叫"岭南养生术"。
【当中药遇上现代病】 现在人动不动就说"体虚""湿气重",其实很多毛病都能用厨房里的中药调理,像我长期对着电脑眼睛干涩,每天用菊花枸杞泡茶,三个月下来连隐形眼镜都戴得少了,邻居阿姨三高缠身,坚持用山楂、决明子煮水代茶,现在爬楼梯都不喘了,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些土方子虽好,真有大病还是要找专业大夫把脉开方。
【别踩这些养生坑】 市面上打着"中药"旗号的保健品五花八门,但真正的行家都知道"道地药材"的重要性,就像人参讲究长白山的野山参,阿胶必选东阿的驴皮,去年我图便宜买了袋装当归粉,结果冲泡后全是渣滓,后来才知道正宗岷县当归应该切片保存,还有人把中药当饭吃,结果吃出上火便秘——再好的东西也要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。
【专家教你辨真假】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教授说过:"真正的好中药,闻着有自然香气,尝起来该苦的苦该甜的甜。"像党参断面应该有黄白色花纹,假的则是全白的;真正的三七敲碎后断面呈灰绿色,假冒的往往颜色发暗,建议大家去正规药房购买,别在旅游区买所谓"祖传秘方",那些包装精美的礼盒多数是样子货。
【四季养生时间表】 春夏季适合用薄荷、淡竹叶泡茶清热;秋冬季该用黄精、核桃仁煲汤润燥,三伏天煮绿豆汤时放点百合,既能消暑又不伤脾胃;冬至前后用艾草泡脚,暖身效果比热水袋强十倍,记住这个口诀:"春养肝,夏养心,秋润肺,冬补肾",跟着节气走才能事半功倍。
【这些搭配要牢记】 黄芪+当归=气血双补,适合面色苍白的人群; 茯苓+薏米=祛湿利器,油皮痘痘肌必备; 麦冬+胖大海=护嗓套餐,教师主播们的救星; 肉桂+苹果=暖胃甜品,体寒女生冬天必备。 不过要注意,人参不能和萝卜同吃,否则等于白喝;何首乌要经过炮制才能入药,生吃可能有风险。
【中药现代化新趋势】 现在中医院推出了不少便携装的创新产品:冻干人参片像巧克力一样随身携带,即冲即饮的茯苓破壁饮片,甚至还有中药成分的护手霜,但最让我惊喜的是某老字号推出的"五行养生茶",把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药材按比例配好,每天一包省时省力,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些新产品虽然方便,但功效终究比不上传统煎煮。
【最后的忠告】 中药养生讲究"治未病",但绝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,就像我奶奶常说的:"是药三分毒,食补才是王道。"与其花大价钱买保健品,不如先把厨房里的山药、枸杞利用起来,养生先养心,保持好心情才是最重要的药引子,大家有什么祖传的养生秘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