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中药的历史有多久,这事儿得从老祖宗那会儿说起,您要是去过中药店,准能在墙上看见"神农尝百草"的年画,这位上古时期的神农氏,可是咱们中医界的祖师爷,传说他活了三百多岁,走遍名山大川,亲口尝过三百六十五种草药,把有毒没毒、治啥病都记在竹简上,这大概就是最早的"中药说明书"了。
不过考古队可不信传说,他们在浙江余姚挖出个河姆渡遗址,发现五千斤炭化稻谷,说明早在七千年前,老祖宗就知道用薏仁煮粥祛湿气,更绝的是半坡遗址的陶罐里,居然残留着蒿草成分——这不就是治疟疾的青蒿前身吗?看来咱们的老祖宗在跟草木打交道这事上,早就无师自通了。
到了商周时期,甲骨文里就刻着"疾"字,旁边配着草药图案,周天子更是在《周礼》里专门开了"医师"编制,把医生分成食医、疾医、疡医、兽医四科,其中开方抓药的规矩就跟现在中药房差不多,您知道故宫里藏着块青铜板吗?上面刻着"汝毋食马肝",这可不是忌口指南,而是古人发现马肝有毒的实证记录,可见那时候吃药已经讲究得很。
要说中药真正成体系,还得看秦汉时期,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里,记载着用丝瓜络治痔疮、艾叶熏房驱疫的土方子,不过真正让中药扬眉吐气的,当属东汉末年的张仲景,这位"医圣"在《伤寒论》里开的桂枝汤、麻黄汤,到现在还是中医入门必学的经典方子,您要是感冒发烧,老中医给您开的药方子,八成还能看见张仲景的影子。
唐朝那会儿可算中药的黄金年代,孙思邈老先生在《千金方》里收了五千多个药方,连怎么炮制鹿茸、熬龟苓膏都写得明明白白,更有意思的是,唐朝人在敦煌壁画里画飞天,手里拿的都不是琵琶,而是装着灵芝、人参的药篮——您说这算不算最早的"中药带货"?
宋朝人玩中药更绝,不仅搞出了官办药局,还在汴梁城开起了"熟药所",相当于现在的国营药店,您知道"饮子"是啥吗?就是用粗瓷碗装的即饮药茶,三分钱买一碗,治暑热拉肚子特别灵,这不就是古代版的藿香正气水吗?
说到中药集大成者,非得提明朝李时珍,这位老爷子花了二十七年,翻烂过八百多种医书,硬是把两千多种药材整理成《本草纲目》,您知道吗?他现在在金陵饭店(现南京中山陵附近)蹲点采集药材,连瓦松、墙头草都不放过,最逗的是他记录曼陀罗花能麻醉,比西方早了整整一百年!
不过中药也不是一帆风顺,清朝末年西医进来,有人觉得草药土气,不如西药见效快,您猜怎么着?同仁堂的掌柜想出个妙招,把阿胶做成果冻状,茯苓饼捏成点心,硬是把中药变成了零食,现在您去北京,还能看到当年那些雕着"蜜制丸散膏丹"的樟木药柜,抽屉上贴着"当归""黄芪"的毛笔标签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药算是打了个翻身仗,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得了诺贝尔奖,可她用的青蒿正是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》里写的"绞取汁服",更绝的是运动队里,针灸加中药熏蒸成了标配,刘翔当年崴脚就是靠中药泡脚恢复的。
您现在去中医院,保准能看见现代化的煎药机,电脑控制火候,真空包装药液,但老师傅们还是守着紫铜药锅,用手捏甘草测湿度,前阵子张伯礼院士带队支援武汉,带着六百台煎药机上前线,把中药做成了"肺炎一号方",这不就是古人说的"大疫当前,百草皆药"吗?
说到底,中药能传五千年不衰,靠的就是这份"接地气"的本事,它不像西药非得分个分子式,也不讲究双盲实验,就是老老实实观察草木怎么治病,就像胡同口的老中医,把脉时总爱唠两句:"这药得用砂锅熬,电磁炉不行啊""喝完药别吃萝卜,解药性"——这份人情味,机器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