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巴戟与京大戟真是同一味药?老药师说漏嘴的秘密全在这里!

一归堂 2025-04-30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去中药房抓药时闹了个大笑话,我拿着处方单问抓药师傅:"巴戟和京大戟是不是重复开了?"师傅一听就乐了:"小伙子,这俩药名差着十万八千里呢!"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犯迷糊,好多刚接触中药的朋友都分不清这俩"亲戚",今儿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对容易撞脸的中药兄弟。

先说说大家更熟悉的巴戟天,这味药在岭南地区可是响当当的"补肾明星",很多老广炖汤都要放几根,记得去年去广西出差,当地朋友特意带我去玉林药材市场转悠,那些晒得发黄的根条整整齐齐码在竹匾里,表皮带着细细的纵纹,像极了老树根,药商老陈抓起一把给我看:"这可是正宗巴戟天,茜草科植物,泡酒炖肉最补肝肾。"

再说京大戟就有意思了,这名字听着就像个京城来的"悍将",前阵子跟着老中医出诊,碰到个水肿病人,老先生开的方子里就有京大戟,我凑近闻了闻,这味道可比巴戟天冲多了,带着股子呛人的辛辣,老医生看我皱眉,笑着说:"这大戟科的猛将,专治水肿胀满,不过得严格炮制,生用可惹祸。"

别看名字里都带"戟",这两位的脾气可大不相同,巴戟天性温味甘,像个慢工出细活的绣娘,要炖上小半天才能把药性熬出来,我们办公室王姐每天保温杯里泡着巴戟天杜仲茶,说是到了冬天手脚再也不冰凉,而京大戟就像个风风火火的急先锋,下猛药时才请它出山,上次见师傅治急性腹水,配伍芫花甘遂那叫一个霹雳手段。

最让人头疼的是各地叫法五花八门,北方有些地方管巴戟天叫"鸡肠风",倒是形象——晒干的根条蜷曲得像鸡肠子,而京大戟在江浙一带常被唤作"下马威",听说古时候将军出征都要备着防瘴气,有次在中药材论坛看见个新手发帖:"买了巴戟天胶囊,吃着辣嗓子是不是假货?"底下老药工回复:"你那是把京大戟当补药吞了,赶紧停!"

要分辨这两味药其实也不难,巴戟天断面有心木,像铅笔芯似的,折起来还有韧性,我试过新鲜巴戟天,折断时黏稠的汁液能把断口粘住,京大戟就暴躁多了,断面全是洁白的髓部,轻轻一掰就碎成渣,要是不小心沾到眼睛,那酸爽劲能记好几天。

记得去年清明回乡下,发现邻居张叔在院角种了一片草本,绿油油的叶子像柳叶,开着不起眼的小黄花,张叔神秘兮兮地说:"这是京大戟,我风湿骨痛就敷它调的药泥。"吓得我赶紧查手机,原来这草含有大戟素,外用消肿止痛确实有一手,但绝对不能内服。

现在市面上确实有些乱象,前阵子曝光某网店把京大戟切片当巴戟天卖,害得顾客补过头流鼻血,所以说买中药还得去正规药店,别贪便宜,我认识的老周师傅有个绝招:巴戟天炖汤会浮起白沫,京大戟煮水则泛油光,这点差别行家一瞧便知。

说到底,中药名字里的学问可大了。"巴戟"取自古代兵器"戟",形容根形威武;"京大戟"则是说这药用在京城太医院方子里效果奇峻,虽然都是祛湿逐水的战将,但一个走肝肾经慢调理,一个直攻水饮迅猛利,就像关羽的大刀和诸葛亮的羽扇,各有各的妙处。

最后提醒各位养生达人们,补身子别跟风,想用巴戟天煲汤,记得搭配枸杞红枣中和药性,要是碰上水肿尿少,更得找大夫开方子,别自己瞎琢磨用京大戟,毕竟中药讲究君臣佐使,用对了是良药,用错了可就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