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家药田里来了个新鲜玩意儿——物联网土壤监测仪,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温湿度数据,他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直乐呵:"从前靠天吃饭,现在靠数据种药,咱这黄芪地里可藏着大学问呐!"
要说这中药材种植的行当,可不是光有力气就能玩得转的,老李家三代人扎根太行山,从挑着扁担赶集卖药材,到如今开着冷链车直供药企,变的是销售渠道,不变的是对土地的那份敬畏,去年注册"灵枢源"这个名号时,工商局的小年轻还打趣说:"您这名字听着像中医馆,不像种地的。"
其实这里头大有讲究。"灵枢"取自《黄帝内经》,暗合中医理论根基;"源"字既指道地药材的产地基因,又暗含追溯体系的技术底气,现在药厂采购经理们最认这个理儿——前年某大药企来考察,看见咱们给每块药田都装上二维码身份证,从播种到采收全程可追溯,当场就签了三年订单。
在这行摸爬滚打二十年,我摸着良心说句实话:种药材比种青菜金贵十倍不止,就拿咱们主打的四大怀药来说,光是选种就得筛三遍,铁棍山药要竖着种才能深扎根系,地黄得轮作八年养地力,去年试着搞直播带货,镜头前捧着刚挖的丹参,底下弹幕全在问:"这红根子真是纯天然?"
现在年轻人总说"酒香也怕巷子深",咱们祖辈传下的种植手艺确实需要新活法,去年专门请了农学院教授给老药农开课,无人机飞防、生物防治技术学了个遍,有次带着客户逛基地,指着连片的板蓝根田说:"您看这垄沟走向,可是照着《齐民要术》改良的。"
做中药材生意,诚信才是最大的本钱,前些年市场上掺假风气盛行,咱们硬是顶着压力坚持"三不要"原则:不是道地产区的不要,农残超标的不要,硫熏过的不要,有次拒了批半夏,对方撂话"你们会后悔",结果三个月后药检新规出台,那些靠漂白剂撑门面的同行全傻了眼。
这两年政策春风特别给力,中医药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咱们趁着东风建起了标准化种植基地,育苗温室里用上了自动喷灌系统,晾晒场铺上了光伏板,最得意的是研发出的"中药种植气象指数保险",去年倒春寒让邻村损失惨重,咱们家靠着保险理赔稳稳挺过难关。
别看现在基地里装模作样搞观光长廊,其实这里头藏着生意经,周末城里人来体验"采药节",挖蒲公英、认草药、熬酸梅汤,临走还捎带走养生茶包,有个退休老中医成了常客,跟着药农学辨草识药,他说在这里找到了"悬壶济世"的初心。
站在山坡上望着成片的药田,老李总念叨:"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断在我们手里。"这话不假,但要让传统焕发新生,还得给老把式们配上新武器,就像咱们给每株人参都戴上"电子身份证",扫码就能看见它生长时的日照时长、施肥记录,这才是真正的"科技兴药"。
最近正琢磨着把"灵枢源"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,联合周边十二个合作社统一标准,昨天跟县农业局的人讨论时说笑:"咱们这行当,既要守得住古法炮制,也要玩转得了直播带货,中间还得扛得住市场风雨。"说到底,让地道药材卖出好价钱,让药农腰包鼓起来,这才是最实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