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药箱时翻出包陈年四物汤料,里面有个褐色的小家伙标着"花仁",这名字可把我难住了,问了学中医的表姐才知道,原来这竟是被称为"草花"的凌霄花种子,老祖宗给药材取的别名真是有趣,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典故或是一片风土人情。
【一、藏在别名里的中药密码】 中药材的别名多得像迷魂阵,光是带"花"字的就有上百种,比如金银花又叫忍冬、双花,这名字里就带着四季轮回的禅意,采药人都知道,清晨带露采收的金银花最是上乘,晾晒时要把花朵朝下摆成鱼鳞状,这样药效才不会随着晨雾消散。
再说说菊花,这傲霜仙子单是河南焦作一带就有二十多种叫法,药农们管九月采摘的叫"霜菊",伏天收的称"夏菊",连入药时要去掉的梗子都有"菊蒡"的雅称,去年跟老药师学晒菊,才知真正的杭白菊要经过三蒸三晒,每次蒸都要用桂花木柴,这样晒出来的菊花才带着淡淡的甜香。
【二、那些被遗忘的民间智慧】 在皖南山区采风时,见过老人们管山茱萸叫"药枣",这种长在峭壁上的小红果,要采药人系着麻绳"飞檐走壁"才能摘到,当地有个说法:摘山茱萸不能戴手套,掌心的纹路能辨出果实的成熟度,老药工还教我辨认真伪的诀窍——真山茱萸核滑如玉,假的总有粗糙的麻点。
更有趣的是藏红花的别名"番红花",这名字里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,早年在青海牧区,牧民们会把藏红花缝在羊皮袄里防虫蛀,姑娘出嫁时母亲总会塞一包"幸福花"在陪嫁囊中,现在西藏那曲的牧民依然保留着用藏红花泡酥油茶的习俗,说是能驱寒暖胃。
【三、厨房里的药材江湖】 别以为中药材只是药铺里的宝贝,很多其实就藏在我们的灶台边,比如管丁香叫"公丁香"的多半是江南船家,他们用丁香炖红烧肉时会特意选带花梗的,说是能让肉味更醇厚,而四川火锅里的"三奈"其实就是砂仁的别名,这小小的棕色果实能压住牛油的腥膻。
前年在潮汕喝功夫茶,茶艺师悄悄告诉我个小秘密:当地人煮普洱茶会放两粒"凤凰衣",其实就是玉兰花的干燥苞片,这招还是从前华侨下南洋时传回来的,说是能解水土不服,现在潮州老街还能找到卖"凤凰衣"的凉茶铺,用青花瓷罐装着,看着就像件艺术品。
【四、别名里的文化密码】 中药材的别名往往带着鲜明的地域特征,东北人管五味子叫"山花椒",西北戈壁滩上的梭梭树籽被维吾尔族同胞称作"沙漠人参",最有意思的是云南,那里的傣族老乡把石斛叫做"吊兰花",因为这种兰科植物确实喜欢附生在老树上,远远望去像空中花园。
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别名,其实是古人与草木对话的印记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:"以形似而名者,如狗脊、乌头、贝母之类;以气味而名者,如麝香、丁香、藿香之类..."如今我们虽然有了更科学的命名系统,但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别名,依然在民间代代相传。
最近迷上了收集老药方,发现很多古方里用的都是药材别名,比如治偏头痛的"川芎茶调散",在民国时期的药铺里可能就被叫做"蝴蝶花散",这些充满诗意的名字,让原本苦涩的中药多了几分温情,下次抓药时不妨多问问药师,说不定能挖出个祖传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