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夫,这中药实在太苦了!"昨天带侄女儿复诊时,隔壁诊室突然传来小朋友撕心裂肺的哭声,透过门缝望去,一个两岁左右的娃娃正拼命扭动着身子,奶奶举着褐色药汤急得满头大汗,这一幕看得我心头一紧——去年表姐家孩子调理疳积时,可没少上演这种全武行。
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,我太明白这种焦头烂额的感觉了,小儿疳积在中医里多指脾胃虚弱引起的积食、消瘦、发育迟缓等问题,很多老中医开的方子虽然对症,但良药苦口确实让喂药变成技术活,今天就和大家唠唠,我们试过哪些让中药变"甜"的土方法。
■ 第一招:给苦药穿"糖衣" 记得小侄子第一次喝中药时,嫂子把药房领回来的山楂丸偷偷碾碎混进药汤,小家伙以为喝的是草莓奶昔,咕嘟咕嘟就见了底,其实只要避开禁忌药材,加些蜂蜜、冰糖调味完全可行,不过要特别注意,像金银花、黄连这类寒凉药物,最好先咨询开方医生再添甜味。
■ 第二招:乾坤大挪移喂药法 邻居王姐发明了个绝招:把熬好的中药晾到温热,用20毫升针管抽取(记得去掉针头!),然后像喂奶瓶一样慢慢推进宝宝嘴里,这个方法特别适合抗拒药勺的聪明娃,我家二宝去年肺炎喝中药,就是靠这招轻松过关,注意推药速度要慢,给孩子咽药的间隙,可以轻轻抚摸后背顺气。
■ 第三招:打游击战投喂 千万别在孩子正玩得兴起时硬灌,那样只会加深对中药的恐惧,可以试试"声东击西":趁宝宝看绘本时用滴管沿嘴角滴进去,或者洗澡后趁毛孔张开时用软勺少量多次喂服,我闺女最爱玩医生玩具,有次我特意买了听诊器造型的喂药器,告诉她"给小熊治病",居然主动张嘴喝了三大勺。
■ 第四招:巧用食疗中和苦味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,可以在喝药前后做些"补救措施",药前半小时吃片苏打饼干,能缓解胃部刺激;药后立即含颗话梅糖,酸味能快速压制苦感,有次见表妹把山药粉掺在米糊里,既保护脾胃又掩盖苦味,老中医都说她机智。
■ 第五招:心理建设要先行 最重要的其实是打消孩子的心理防线,每次带娃看中医前,我会故意说"今天爷爷给你带了神奇糖果水",喝完药及时给奖励,哪怕是多讲个睡前故事,千万不要用"不喝药就打针"之类的威胁,那只会让恐惧加倍,就像小区里陈医师说的,让孩子觉得喝药是件充满成就感的事,比强行灌药管用多了。
说到底,治疗疳积贵在坚持,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闹就自行减量,反而影响疗效,记得三年前表哥家儿子调理期间,姥姥每天变着花样做药膳:有时把麦芽煮进鲫鱼汤,有时把鸡内金磨粉掺进鸡蛋羹,整整两个月,孩子从"豆芽菜"变得脸蛋红扑扑的,现在上幼儿园再也没有闹过积食发烧。
最后提醒各位宝妈,如果孩子实在无法接受传统汤药,现在有些医院也能开中成药颗粒,但具体怎么选,一定要听主治医师的建议,毕竟咱们的目标是治好疳积,过程中的小插曲,权当是锻炼宝宝的意志力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