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朋友圈里"跑肚拉稀"的吐槽越来越多,有人一拉肚子就冲向药店买抗生素,有人疯狂喝白粥养胃,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腹泻的招数可多了,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民间流传千年的止泻妙方,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为啥中医治拉肚子更讲究"标本兼治"。
搞清楚拉肚子的"小秘密" 很多人以为拉肚子就是吃坏肚子,其实背后原因可复杂了,中医把腹泻分成好几种类型,得先学会给自己号号脉:
- 寒湿型(最多见):着凉后突然腹痛腹泻,大便清稀像水一样,肠子咕噜响,这时候肚子摸起来冰凉
- 湿热型:吃了不干净东西上吐下泻,肛门灼热,大便臭得像臭鸡蛋
- 脾虚型: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,常年便溏,脸色发黄没精神
- 肾阳虚型:五更天准点拉肚子,腰酸腿软,怕冷手脚凉
西药止泻VS中药调理 现在人拉肚子就吃蒙脱石散、诺氟沙星,这些确实能快速止泻,但老中医常说"堵不如疏",就像家里下水道堵了,光堵漏不清理淤积,迟早还会出问题,中药止泻讲究的是:
- 寒湿型:驱寒除湿
- 湿热型:清热解毒
- 脾虚型:健脾益气
- 肾虚型:温肾固本
祖传止泻方大公开
-
寒湿困脾方(经典名方) 【组成】生姜5片+艾叶9克+紫苏叶6克 【用法】煮开后闷5分钟,当茶饮 【原理】生姜暖胃驱寒,艾叶温经散寒,紫苏叶行气和胃,特别适合吹空调受凉后的腹泻,喝完肚子暖暖的,放屁打嗝后就不疼了
-
湿热泄泻方(民间验方) 【组成】凤尾草15克+马齿苋30克+石榴皮9克 【用法】加水煎成浓汤,分两次服用 【注意】这个方子偏寒,胃寒的人慎用,凤尾草和马齿苋都是野菜,田间地头随便采,石榴皮收敛止泻效果特别明显
-
脾虚久泻方(古方改良) 【组成】炒山药30克+炒薏米15克+芡实10克 【做法】打粉后每天早晚冲服 【特点】这三味都是药食同源,超市就能买到,特别适合长期便溏的人,坚持吃半个月,你会发现大便成形了
止泻不忘补津液 拉肚子最怕脱水,古人智慧早就想到这点,推荐两个补水妙招:
- 小米汤变法:煮小米粥时加少量盐,晾温后慢慢喝,既能补充电解质,又能养胃
- 乌梅饮:乌梅3颗+冰糖,开水冲泡代茶饮,酸甘化阴,防止脱水
防复发才是真本事 别以为止泻完就万事大吉,这时候肠胃比纸糊的还脆弱,记住三个不要:
- 忌牛奶香蕉(加重腹泻)
- 忌过早进补(羊肉火锅别想)
- 忌立即运动(气血往下走更伤脾胃)
建议恢复期喝三天山药红枣粥,把脾胃之气慢慢补回来,要是反复发作超过两周,千万别硬扛,要及时找大夫看看是不是其他毛病。
现代人的止泻误区 现在条件好了,反而容易犯这些错: × 动不动就吃黄连素:苦寒伤胃,把肠道有益菌都杀光 × 拼命喝白粥:初期可以,长期喝缺乏营养 × 穿露脐装:寒邪直中腹部,特别是女生更要注意
最后教大家一个应急穴位按摩法:拉肚子时用力按揉"梁丘穴"(膝盖外上方两寸),配合热敷神阙穴(肚脐),应急效果立竿见影,不过这些只是权宜之计,关键还是要把脾胃养强壮了,毕竟正气存内,邪不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