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在中药房抓药,看见老师傅从陶罐里取出一支油润透亮的人参,表皮带着细密的褶皱,断面呈现出琥珀色的光泽,这和我印象中药店里卖的干巴巴的人参片完全不同,老师傅笑着说:"这可是用祖辈传下的九蒸九晒法炮制的,药性比直接晒干的温和多了。"
藏在古书里的炮制密码 翻开《雷公炮炙论》的手抄本,发现古人炮制人参讲究"去火留性",野生人参采挖后要先用竹刀刮去粗皮,放在青石板上日晒夜露,等水分蒸发七成时,再用黄酒拌匀装入陶瓮,这个过程叫"杀参",能去掉人参的燥性,现在东北老药工还保留着用松针垫底、椴木炭烘烤的法子,烤出的人参带着松脂香,泡水后汤色金黄不发浑。
南派北派各显神通 在长白山脚下走访时,发现当地药农有套独特手法,新鲜人参起土后,先用山泉水冲洗三遍,裹上苔藓保湿,入锅蒸制时要放铜钱隔水,头蒸用文火,二蒸转武火,三蒸改小火,每次间隔晾晒两时辰,这样处理过的红参切片后会泛起油润的光泽,含在嘴里慢慢融化,苦味过后回甘明显,而南方多用糖霜炮制法,把人参埋进糯米缸里发酵三个月,取出时外层裹着晶莹的糖霜,最适合调理脾胃虚弱。
现代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去年拜访中医药大学实验室,教授展示了份检测报告:传统方法炮制的人参,其皂苷Rg3含量比生晒参高出47%,原来高温蒸制能破坏细胞壁,让有效成分充分释放,但过度炮制反而会破坏活性酶,有次见到学徒把人参蒸过头,原本的清香变成了焦糖味,这就是典型的"火候过了",现在有些厂家用低温真空干燥技术,虽然效率高,但总感觉少了点草木的灵气。
厨房里的养生智慧 邻居张奶奶有个祖传的参茶配方:取五年生晒参切片,用铁观音茶汤浸泡,再加两粒枸杞,文火慢煮半小时,她说这样既能激发人参的补气功效,又能用茶叶的鞣酸中和燥性,有次我照着做,发现煮过的参片变得透明软糯,喝下去浑身暖和却不上火,不过老中医提醒,炮制过的人参最好白天服用,晚上吃容易太亢奋。
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市面上有些所谓的"野山参",其实是用园参染色冒充的,真正的林下参表皮有自然形成的螺旋纹,蒸制后纹路会变成淡紫色,还有人迷信越陈越好,其实人参存放超过五年,有效成分就会逐渐挥发,最稳妥的办法是现吃现制,要是一次炮制多了,可以切成薄片冷冻保存,用的时候直接取用。
最近跟着老师傅学了手"蜜饯人参"的手艺:将蒸软的人参裹上麦芽糖,放在青石板上反复揉压,直到表面泛起细密的糖霜,这样做出来的人参条既能当零食嚼,又不会像直接吃生参那样上火,看着玻璃罐里晶莹剔透的人参糖,突然明白古人说的"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