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叮嘱喝中药要忌口,连糖都不能随便加?"最近发现身边好多朋友都在纠结这个问题,有人说糖会解中药,有人却说没关系,到底该信谁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人头大的问题,把中药和糖的爱恨情仇讲清楚!
其实古人确实讲究"服药忌糖",翻翻《本草纲目》就会发现,李时珍特意写过"汤液不可加糖",老中医们常说糖味甘缓,会妨碍药性吸收,就像给快递小哥塞了包零食,虽然心意是好的,但可能会耽误正事,不过现在有些中医院开的颗粒冲剂反而自带甜味,这又是为啥呢?
先说个亲身经历吧,去年我咳嗽喝了半个月中药,实在受不了苦味偷偷加冰糖,结果发现止咳效果确实变慢了,复诊时医生第一句话就问"是不是偷加糖了",原来很多中药含有生物碱,比如治咳的贝母、黄连,遇到糖会产生沉淀,就像可乐加牛奶会出现絮状物一样,药效成分被"绑住"了,效果自然打折扣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中药都怕糖,补气养血的当归、黄芪这类温和药材,加点红糖反而能暖胃,关键要看药物性质:治感冒的辛凉解表药碰糖就像浇冷水,但调理脾胃的药加蜂蜜却像加了润滑剂,最保险的做法是咨询开方医生,毕竟同是"上火",有人需要清热有人需要温补。
现代研究发现更有意思,糖分会改变口腔酸碱度,影响药物吸收速度,特别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,含糖相当于给病菌送粮草,但如果是丸剂类药物,少量蜂蜜调和反而能保护胃黏膜,这就像给苦药穿了层防护服。
特殊人群更要特别注意,糖尿病患者服中药加糖,无异于雪上加霜,而小孩喂药加糖太多,可能养成对甜味的依赖,以后吃药更难,老年人消化功能弱,砂仁、陈皮这类理气药加糖过多,反而影响药效发挥。
说到底,中药讲究"君臣佐使",每味药都有它的脾气,糖不是洪水猛兽,但确实是个调皮的配角,与其纠结能不能加糖,不如记住这几个原则:煎药时别加,喝药后漱口,实在苦得难受就含块话梅,最关键的是,抓药时就要和医生说清楚生活习惯,毕竟现在的中药配方早就不是李时珍时代的原版说明书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