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天气忽冷忽热跟坐过山车似的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楼下药房排着长队,个个都在买连花清瘟、奥司他韦这些抗病毒药,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流感的法子,可比这些化学药温柔多了,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县志里的古方,都是经过几代人验证的真东西。
要说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,老一辈人眼睛毒得很,普通感冒顶多脑袋沉沉的,可要是染上流感,那真是浑身骨头缝都疼,烧得眼皮子打架还睡不着,喝多少水都渴得嗓子冒烟,这时候西医往往开一堆抑制剂,但咱们村里王大夫常说:"是药三分毒,能食补就别药补"。
第一个要说的方子,在江浙一带流传最广,抓一把霜桑叶(就是立冬后采的桑叶),加上3颗葱白(带须的),放砂锅里煮成浓茶,头煎趁热喝下去,专治那种突然发冷发抖、后背发紧的流感初期,这方子妙在霜桑叶性凉却不寒,配上葱白通阳,就像给身体开了扇窗,让邪气自己溜走,记得要盖着厚被子发汗,汗出透就换干衣服,别急着洗澡。
要是烧到39度以上,喉咙像吞刀片似的疼,就得用重一点的方子,金银花15克、连翘15克、薄荷5克(后下)、芦根30克,这是标准的"银翘散"加减版,别小看这几味药,当年非典时期可是立了大功的,煮好后加半勺蜂蜜,既能护胃气又不影响药效,特别提醒:薄荷一定要等关火前5分钟再放,挥发油跑了就没效果了。
广东人爱用的五虎汤也很有意思,适合全家老小预防,西瓜翠衣(就是西瓜皮去掉红瓤)200克、冬瓜皮100克、丝瓜络半个、苦瓜切片、黄瓜头3个,统统扔进锅里煮成大锅茶,这五种瓜都是清热利湿的高手,特别适合南方潮湿气候的流感,煮出来的汤水碧绿清澈,小孩子也能喝三大碗。
北方朋友可以试试姜枣祛寒汤,生姜切厚片,红枣去核,再加一把花椒,这三样堪称"暖身三剑客",冷水下锅煮开后转小火焖15分钟,临睡前喝一碗,第二天起来鼻塞流涕就能缓解大半,注意红枣一定要掰开去核,不然燥性太大反而上火。
说到预防流感,安徽一带的老人都会备着苍术香囊,艾叶、苍术、藿香、丁香按2:2:1:1的比例磨成粉,装在绣花布袋里随身带着,这四个药组合起来,既能驱蚊又能避疫,比含酒精的洗手液温和多了,不过要注意半个月得换一次新药,不然香味淡了就没效果。
这些偏方虽然好使,但也有讲究,比如孕妇和哺乳期妈妈要避开含活血成分的方子,高血压患者用薄荷要减量,小孩喝药茶最好不加糖,最关键的是要对症,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用药完全两回事,如果喝了两天还没见效,千万别硬扛,该看医生还得看。
现在药店里动不动就卖几十块一盒的所谓"特效药",其实咱们菜市场就能找到治病的宝贝,就像去年张大妈省吃俭用买的进口药,还不如村口老中医开的三块钱蒲公英茶管用,所以说啊,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,有时候比高科技药片更贴心,觉得有用的朋友赶紧转发给身边人,说不定哪天就能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