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你这中药怎么泡了半小时还不开火?"隔壁张婶探着头问我,我望着砂锅里泛着褐色的当归黄芪,笑着解释:"阿姨,煎中药得用凉水慢慢熬,直接加热水可不行哦!"
像张婶这样的疑问,估计每个煎过中药的人都遇到过,老辈人常说"凉水煎药",但现代人图省事总想往热锅里添热水,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,这中药锅里到底能不能加二道水?
老祖宗留下的煎药规矩 我太爷爷留下的紫铜药壶上还刻着"冷浸慢煨"四个字,中医讲究"三分药七分煎",从《本草纲目》到现代药典,白纸黑字写着煎药第一道工序必须是冷水浸泡,就像腌咸菜要铺底盐,这冷水浸泡能让药材里的有效成分慢慢苏醒。
去年我表姑肺癌化疗期间,中医开的灵芝孢子粉方子特别讲究,老药师特意叮嘱:不管多忙,头煎必须用300ml凉白开浸泡药材2小时,结果有次保姆图省事用了温水,那层浮沫半天都消不下去,药汤颜色浑浊得像刷锅水。
热水煎药的三大罪状
-
蛋白变性陷阱:含阿胶、鹿角胶这类动物药的方子最明显,上个月我煎安神膏方时试过45度温水,结果驴皮胶结成蜂窝状的硬疙瘩,砂锅里铲都铲不动,这就跟热牛奶结块一个道理,蛋白质遇热就抱团。
-
挥发油逃跑计划:记得给我妈煎治偏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吗?刚烧开就飘出满屋香气,那是川芎、白芷里的挥发油在逃命,要是用温水下锅,相当于给这些活性物质开了加速逃离的闸门。
-
淀粉糊化灾难:山药、茯苓这些淀粉大户最老实,上次我用50度水冲了六神曲,不到十分钟就成了糨糊锅,药渣都透不过气,这跟煮芡汁一个效果,有效成分全被锁死了。
正确煎药的五步通关秘籍 (1)选器有门道:瓦罐、砂锅是黄金搭档,不锈钢锅算备胎,铁锅铝锅直接拉黑名单,去年诊所用电磁炉煎药,结果药汤发黑还粘锅,换成陶土药罐立马清亮。
(2)泡药藏玄机:头煎加水要没过药材2横指,花类药材(菊花、金银花)泡1小时,根茎类(人参、黄芪)泡2小时,种子类(薏米、莲子)要泡到表皮起皱。
(3)火候大学问:武火煮沸后转文火,就是先开大煤气灶再拧成绿豆火,治感冒的辛温解表药(麻黄、桂枝)煎15分钟,补益类的熟地、龟板要炖够40分钟。
(4)沥药有技巧:用纱布挤药渣时要像拧衣服一样耐心,但千万别把药渣揉烂,去年看护士榨药渣,好家伙挤出半碗墨汁,其实全是残渣。
(5)二煎藏真金:头煎药倒出后,二煎加水没过药渣1指节,很多患者嫌麻烦直接倒掉,殊不知有些矿物药(龙骨、牡蛎)的有效成分这时候才释放。
这些特殊情况要另当别论 遇上西洋参片这种贵价药材,可以先用温水泡发再隔水炖,还有阿胶烊化时,必须用黄酒或开水溶解,去年给奶奶熬膏方,老师傅特意交代:阿胶块要敲碎后用60度绍兴黄酒泡软,直接倒滚水会结块。
现在明白为啥中医院代煎都用自动控温机了吧?那些说"开水冲中药更方便"的,不是在拿自己健康开玩笑,就是在糟蹋医生开的良方,记住咱们老祖宗的智慧——急火攻心,慢火养身,这煎药的学问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