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阆中中药材市场,千年药乡的现代突围

一归堂 2025-04-30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清晨五点的阆中,嘉陵江的薄雾还没散尽,中药材市场门口已经挤满了拖着板车、背着竹篓的药农,这里不是旅游景点,却是这座古城最鲜活的脉搏——川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,每天有上百吨药材从这里流向全国。

藏在古城里的"药材江湖"

走在阆中古城的青石板路上,游客们忙着打卡张飞庙和贡院,却不知真正的"宝藏"藏在城西三公里的江南街道,占地80亩的市场里,当归的药香混着川明参的土腥气,熏得人直犯鼻炎,穿蓝布衫的老药贩捏着泛黄的账本,和戴着金链子的药材商比划手势,电子秤和算盘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
"老板,这茬川芎咋卖?""带泥的八块,洗过的加两块!"操着川北口音的讨价还价声里,藏着百年不变的行规,市场角落的"李记药行"招牌下,72岁的李老汉正用放大镜检查苍术的断面,他说自己爷爷辈就在嘉陵江边收药,"以前用船运到重庆,现在改成冷链货车了"。

山里长出来的"金疙瘩"

阆中的山是宝山,海拔800米的二龙镇,王大姐家的五亩地全种着川明参,这种像萝卜又带麻味的根茎,晒干后能卖到两百多块一斤。"清明前后挖参最讲究,凌晨三点就要动手,太阳一出就软了。"她随手抓起一把带泥的药材,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黑泥。

市场里最抢手的当属"阆苍术",老药商揭开麻袋,拳头大的苍术带着朱砂点,这是辨别真伪的诀窍。"我们这的苍术用盐水沤过,烘干后能放十年不坏。"说话间,几个安徽客商已经围上来,手机计算器按得噼啪响。

电商浪潮里的新玩法

别以为这里是传统市场的"活化石",二楼电商孵化基地里,90后小周正对着手机直播:"家人们看这个枳壳,切开是金花朵朵......"他背后是整面墙的药材标本柜,灯光打着非遗传承人的铜牌,去年他通过抖音卖出三百吨金银花,"有个广州客户直接包了辆冷链车"。

市场管理方也不闲着,每周三的"药膳课堂"挤满学员,穿着白大褂的讲师拿着当归炖乌鸡的教学视频:"现在年轻人喜欢即食阿胶糕,我们得把药食同源玩出花样。"楼下快递点堆着发往北上广的包裹,泡沫箱里装着真空包装的"閬品"中药材。

暗流涌动的生存战

热闹背后藏着危机,老药农张大爷蹲在墙角抽闷烟:"以前收药的排到街对面,现在贩子压价厉害。"他指着市场东头停着的几辆外地货车,"这些二道贩子把价格压到成本线,转头在网上翻倍卖"。

更让人揪心的是野生药材枯竭,做了二十年采药人的老陈摸出手机相册:"这是十年前的龙门山,满山的重楼、羌活,现在三天都采不满一筐。"市场里开始流行"仿野生种植"的广告牌,但真正掌握技术的没几家。

千年药乡的新药方

傍晚的市场褪去喧嚣,李老汉蹲在摊位前整理明天要发的货单,他儿子在深圳开中药饮片厂,总劝他退休享清福。"守着祖宗的本事,不能断在我们这代。"老人摩挲着账本上泛黄的"李记"印章,玻璃柜里摆着刚申请的"地理标志产品"证书。

市场外的嘉陵江泛起金红的晚霞,载满药材的货船缓缓驶向下游,这座被秦巴山脉环抱的小城,正在古老智慧与现代规则之间寻找平衡,或许正如市场门口那副对联写的:"草木有情皆入药,江山无处不生金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