熬药前的准备工作
药材怎么处理?
很多人拿到中药第一件事就是冲洗,其实大错特错!清热解毒类中药多是花、叶、草类(比如金银花、蒲公英、鱼腥草),这类药材表面可能有灰尘,但过度清洗会把有效成分冲掉,正确做法是用冷水快速淘洗一遍,去掉明显杂质即可,如果是根茎类(如板蓝根、夏枯草),可以适当用清水泡20分钟,让有效成分充分溶解。
熬药工具选哪种?
记住一句话:砂锅>陶瓷锅>不锈钢锅,绝对不用铁锅、铝锅!铁锅容易和中药里的鞣酸发生反应,熬出来发黑还伤胃,实在没有砂锅,不锈钢锅应急也行,但千万别用电磁炉专用的玻璃锅,受热不均容易熬糊。
加水多少合适?
新手最容易翻车的就是加水量,一般原则是:第一煎加冷水没过药材表面2-3厘米(约300-500ml),第二煎加开水至药材平面即可,举个例子,如果你抓了三碗量的药,第一煎加四碗水,熬成一碗;第二煎加三碗水,熬成半碗,两次混合正好两碗左右。
熬药步骤详解(附关键细节)
▶ 第一步:浸泡药材
清热解毒的中药多含挥发油(比如薄荷、荆芥),建议浸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,夏天太热甚至可以直接熬,避免有效成分挥发,根茎类药材(如甘草、黄芩)可以泡久一点,1小时左右。
▶ 第二步:煎煮火候
• 第一煎:大火烧开后转小火,保持"咕嘟咕嘟"冒小泡的状态,清热解毒药多属轻清之品,熬太久反而破坏药性,一般沸腾后计时,再煮15-20分钟即可。
• 第二煎:加开水后,大火煮沸转小火煮10-15分钟,注意第二煎时间要短,很多药效还在头煎里。
▶ 特殊药材处理技巧
有些药材需要"特殊照顾":
- 先煎:石膏、知母这类矿物类或硬壳类药材,需单独煮20分钟再下其他药。
- 后下:薄荷、藿香等含挥发油的药材,在第一煎最后5分钟放入。
- 包煎:车前子、滑石粉等细小颗粒,用纱布包好再煮,防止糊锅。
熬药避坑指南(划重点!)
❌ 错误1:熬干再加水
中途发现水快没了,直接加冷水?这相当于让药材"受凉感冒"!正确做法是加热水或温水,实在来不及就关火晾凉后再添水。
❌ 错误2:熬夜神器=反复煎熬
有人觉得"一服药熬五次,精华全吸收",实则越熬药性越偏性!清热解毒药一般最多熬两次,第三次已经没什么有效成分了。
❌ 错误3:隔夜药当"养生茶"
熬好的药液常温放6小时以上,不仅失效还可能变质!建议冷藏保存,24小时内喝完,喝前热透(禁止微波炉加热,破坏药性)。
清热解毒经典药方熬制示范
以最常见的金银花连翘饮为例:
- 药材:金银花10克、连翘10克、甘草3克(此为成人一日量)
- 步骤:
- 三味药混合,冷水浸泡20分钟(水位没过药材2指节)
-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,倒出药液
- 加开水二次煎煮10分钟,混合两次药液
- 可加冰糖调味,但糖尿病人慎用
功效:适合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满脸爆痘时饮用,连续喝3天明显改善。
喝药也有讲究
-
什么时候喝?
清热解毒药偏寒凉,建议饭后半小时服用,避免刺激肠胃,如果白天没时间,晚上睡前1小时喝也可以,但喝完漱口防蛀牙。 -
能加红糖/蜂蜜吗?
甘草本身有甜味,不建议额外加糖,非要调味的话,少量冰糖或木糖醇更安全,红糖性温可能抵消药效。 -
哪些人要谨慎?
脾胃虚寒(吃凉食就拉肚子)、阳虚怕冷、经期女性尽量少喝或咨询医生,喝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,否则等于给炎症"火上浇油"。
终极答疑:熬糊了还能喝吗?
如果药液熬得乌黑发苦,赶紧倒掉!焦糊的药材可能产生有害物质,喝了反而伤身,轻微粘锅的话可以快速滤出药液,但下次一定要注意搅拌。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讲究"三分治七分养",熬药只是第一步,配合早睡、清淡饮食才能事半功倍,如果喝药三天还没好转,别硬扛,赶紧找医生调整方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