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我在小区遛弯,发现保安大叔蹲在草坪边揪狗尾巴草,我打趣说"这草也能当中药?"大叔乐了:"姑娘你不知道,这叫'光明草',以前穷日子里可是治眼疾的宝贝!"这番话让我惊觉,原来我们天天踩着的土地上,遍地都是老祖宗留下的"药匣子"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,那些藏在咱们眼皮底下的中药宝藏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柜】 走进任何一家中式厨房,都能翻出几味地道药材,生姜不只是去腥的佐料,熬姜汤治风寒可是千年古方;大葱白煮水能通鼻塞,葱须泡酒还是散寒湿的土方,上次邻居张婶流感发烧,就是用三根葱白加两片姜片煮水发汗,第二天就活蹦乱跳了。
最妙的是八角茴香,炖肉时丢两颗进去,既是调料又是理气良药,记得去年闺蜜胃胀气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八角,说是能温阳散寒,不过可别直接啃生八角,那股甜辣劲儿够呛人。
【路边野草变黄金】 春天郊游时,总能看到大妈们拿着塑料袋采野菜,其实她们采的不止是美味,更是天然药库,蒲公英刚冒芽时掐嫩尖,焯水凉拌就是清热利咽的凉菜;等开出绒球花,整株挖回来晒干,就是治疗乳痈的良药,我奶奶以前总用蒲公英捣碎敷乳腺炎,比抗生素还管用。
马齿苋这种"猪鼻孔草",夏天长满菜地边,它可是肠道炎症的克星,拉肚子时煮碗马齿苋水,酸溜溜的很见效,不过要认准叶片肥厚的品种,那种瘦弱的野马齿苋药性差远了。
【院子里的养生高手】 要说最常见的中药,莫过于艾草,端午节挂艾蒿的习俗可不是闹着玩的,这玩意儿能驱蚊蝇、净空气,晒干的艾叶装枕头里还能治失眠,去年我妈腰疼,我用艾叶炒热给她敷患处,连着三天就好多了,不过艾草分两种,五月艾叶背呈灰白色,七月艾叶子发青,药效差一半。
再说说紫苏,家家阳台都能养,夏天煮鱼放两片紫苏叶,既能去腥还能解海鲜毒,上个月同事吃小龙虾过敏,我教她用紫苏叶煮水擦洗,当天红疹就消下去了,但要注意,气虚的人别贪吃,紫苏性温容易上火。
【小心!这些毒娃娃】 别看中草药接地气,瞎折腾可能要出事,夹竹桃开得艳丽,叶子却剧毒,前几年就有大爷拿它泡茶喝中毒送医,曼陀罗花看着像喇叭菊,种子能麻翻一头牛,公园绿化带里常有,千万别让孩子误食,还有断肠草钩吻,常混在金银花丛里,老中医都要仔细辨认。
【采药也有大学问】 老话讲"三月三,荠菜花赛牡丹",采中药特别讲究时辰,露水草要赶在太阳出来前采,这时候药性最足;午时花类的要在正午盛放时收割,去年跟老中医进山采药,他掐着表等下午三点割益母草,说这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。
清洗晾晒也有门道,薄荷要阴干保留挥发油,菊花得碳火烘干锁住药性,我试过把新鲜鱼腥草直接晒干,结果臭得猫都躲着我,后来才知道要开水烫过再晾干。
【都市寻宝指南】 在城里想找中药?超市卖的小茴香就是入药的莳萝籽,药店买的决明子原产路边灌木丛,最绝的是荷花池,莲房能止血,藕节能散瘀,就连不起眼的荷叶蒂都是清暑利湿的好药材,上周我去公园捡银杏叶,保安大爷还以为我在搞行为艺术。
写到这里突然想起,小时候觉得中药房神秘得很,现在才发现最好的百草堂就在自家周围,不过还是要提醒一句,这些土方顶多应急,真生病还得看大夫,毕竟草木虽好,用错了也伤身,下次出门散步,不妨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,说不定哪棵就是能治病的"绿色药房"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