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二舅终于能正常穿脱衣服了!这位被肩周炎折磨了大半年的中年男人,曾经连拧毛巾都疼得直咧嘴,看着他现在轻松甩手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去年在药材市场偶遇的那位白胡子老师傅说的话:"现代人治肩周炎总盯着仪器,其实老祖宗留下的药方才是宝库啊!"
要说这肩周炎,简直就是中年男女的"老朋友",五十岁左右的人最常见,但这两年明显年轻化了,我同事小李才35岁,天天对着电脑敲代码,右肩膀早就开始酸胀,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没大事,开点止痛药膏完事,可这毛病就像牛皮糖似的粘着不放,阴雨天更是疼得钻心。
上个月陪我妈去中医院抓药,老大夫边号脉边摇头:"你们年轻人总以为贴膏药就行,这病根子在气血不通啊!"他随手写了个方子,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熬的那种黑褐色药汤,不过这次老师傅教的方法倒是挺新鲜,说是他们师门传了百年的调理法子。
【第一招:草药热敷包】 记得第一次见到王大爷的热敷包,还以为是粽子叶裹着什么宝贝,拆开来看全是家里常见的材料:艾叶、红花、透骨草各抓一把,加上粗盐炒热了装布袋,每天睡前敷20分钟,那股热乎劲顺着毛孔往骨子里钻,刚开始烫得直缩脖子,敷了半个月,小李说以前那种针刺感减轻了不少。
这里头讲究可多了,艾叶驱寒除湿,红花活血通络,透骨草顾名思义就是能把药效带到骨头缝里,老师傅特别叮嘱要现炒现用,凉了就加点白酒喷湿再蒸热,我们办公室现在人手一个热敷包,午休时走廊飘着中草药香,倒成了新风景。
【第二招:穴位贴敷膏】 表姐从云南带回来的黑药膏真让我开了眼,不像普通膏药贴完皮肤发红,这种用三七、川芎、乳香调成的膏体贴上,凉丝丝的带着点薄荷味,关键是要找准穴位,肩井穴、天宗穴这些地方贴上,第二天会感觉到微微发热。
有次给邻居张婶贴的时候她吓得直叫:"这么黑不会中毒吧?"其实都是纯中药熬制的,那个颜色是蜂蜡和药汁混合的效果,不过确实要注意过敏体质,可以先在手腕内侧试贴半小时,坚持一个月下来,张婶现在能抱着孙子逛超市了。
【第三招:药膳调理汤】 说到吃的可就有讲究了,老中医开的食补方子简直颠覆认知:当归生姜羊肉汤居然能治肩膀疼?刚开始喝总觉得有股怪味,后来发现加几颗红枣就好多了,每周喝三次,连着喝了两个月,我妈现在打羽毛球敢用力挥拍了。
还有个小偏方是用桑枝泡酒,取筷子粗细的嫩桑枝晾干,泡在40度以上的白酒里,每天晃一晃,两周后早晚喝一小盅,我爸当初还嫌酒辣,现在倒是主动添饭了,说晚上睡觉肩膀不发僵了,不过医生提醒,高血压患者千万别试这个。
其实这些方法看着简单,背后都是门道,就像热敷的温度要控制在50度左右,太高容易烫伤,太低又达不到效果,贴膏药的时间也有讲究,白天活动多容易掉,晚上睡前贴最能发挥作用,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下去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行。
前几天同学聚会,发现好几个老同学都在用中药调理,有的学针灸的自己扎穴位,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用外敷内服的方法,大家交流经验才发现,原来伸懒腰、爬墙运动这些康复训练,配合中药效果翻倍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些土方法,有个朋友颈椎也有问题,随便用热敷反而更疼了,所以老师傅建议最好先找专业医师辨证,分清楚是风寒型还是劳损型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,就像同样的感冒有人喝姜汤管用,有人却越喝越咳。
现在每次路过中药房,都会习惯性抓点艾叶备着,看着那些晾晒整齐的药材,突然觉得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真了不起,那些装着各种草根树皮的抽屉,可能就是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,如果你也正被肩周炎困扰,不妨试试这些传统方法,说不定会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