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老百姓家里总有几个装着枸杞、当归的玻璃罐,药店柜台上摆满了人参、黄芪这些宝贝,但您真要问起来,这些中药材到底怎么分类?估计很多人答不上来,今天我就带大家把中药柜里的学问理清楚,保证看完这篇,您去药店买药时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。
【按"出身"分:动植物矿物大集合】 中药材的大家族主要分为三大门派:植物类、动物类、矿物类,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划分,各有各的独门绝技。
植物类药材绝对是主力军,占了中药界的半壁江山,像人参、黄连、金银花这些耳熟能详的药材,都是从植物身上来的,不过植物浑身都是宝,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都能入药,比如当归用根、桂枝用嫩枝、荷叶用叶片、菊花用花头、枸杞用果实,简直就是把整株植物"吃干抹净"。
动物类药材就比较"重口味"了,但疗效往往很神奇,常见的有鹿茸、麝香、地龙(蚯蚓)、蝉蜕这些,老中医开方时要是加了这类药,抓药的小徒弟可得仔细核对,毕竟现在允许使用的野生动物药材越来越少了。
矿物类药材最接地气,很多都是石头粉末,石膏退热、朱砂镇惊、龙骨安神,这些听起来硬邦邦的药材,经过特殊炮制就能变成治病良方,不过这类药现在都用得更谨慎了,毕竟重金属超标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【按"长相"分:根茎叶花果各有妙用】 老药工分药材时,瞧一眼形状就知道该放哪个抽屉,这种分类法虽然简单粗暴,但特别实用。
根茎类药材最常见,党参、白术、甘草都属于这类,老话说"春参夏草秋枸杞",说的就是采收时节,这类药材大多长在土里,吸收了天地精华,特别擅长补气健脾。
全草类药材就像"全家桶"套餐,比如蒲公英、车前草,整个植株都能入药,这类药材多用于清热解毒,春天挖野菜时可别认错了,有些毒蘑菇和它们长得挺像。
花叶类药材走的是"小清新"路线,菊花、桑叶、薄荷都是代表,这类药材多用于疏风散热,泡茶喝最合适,不过要注意,茉莉花、辛夷花这些观赏花卉可不能随便当药吃。
果实种子类最是"人畜无害",山楂、杏仁、薏米都是常见食材,这类药材多用于消食导滞,厨房里随手就能抓到几味药,但像蓖麻子、生半夏这些有毒的种子,可千万要远离。
【按"脾气"分:四气五味有讲究】 中医开方讲究"君臣佐使",药材搭配就像排兵布阵,这里面的学问都在"四气五味"里。
寒凉药是"消防员",专门对付热症,金银花、板蓝根这些大家都知道,其实夏枯草、决明子也是降火高手,上火时煮点菊花茶,比喝凉茶温和多了。
温热药则是"暖宝宝",适合怕冷体质,肉桂、干姜、艾叶这些,冬天泡脚加点特别舒服,但阴虚火旺的人要少吃,不然容易口腔溃疡。
五味对应五脏,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肾,比如山楂太酸能消食,黄连够苦能清心,甘草很甜能补脾,生姜辛辣能发汗,海带味咸能补肾,老祖宗这套理论,现在看还是有道理的。
【特殊成员:那些需要"加工"的药材】 有些药材就像糙米,必须经过炮制才能"煮熟",最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四种:
炒制能让药材更香醇,焦三仙(山楂、神曲、麦芽)就是炒过的,但炒糊了可就成毒药了,所以中药房总有股特殊的焦香味。
炙制是用液体辅料拌炒,蜜炙黄芪、酒炙当归、醋炙香附,不同辅料能改变药性,比如蜜炙后更滋阴,酒炙后活血力更强。
煅制是把药材炼成"钢铁侠",牡蛎壳、龙骨经过高温煅烧,变得更容易粉碎,药效也更猛。
制霜就比较神秘了,巴豆霜、西瓜霜这些,通过特殊工艺提取有效成分,把毒性降到最低。
【实用小贴士:中药材保存有诀窍】 存药材可是技术活,稍不注意就会发霉生虫,记住这几个口诀:
根茎类要防潮,建议装保鲜袋;花叶类要阴凉,避免阳光直射;果实类防虫蛀,花椒是天然驱虫剂;贵重药材如人参,最好放冰箱冷藏层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中药也有"保质期",矿物药放十年都没事,但薄荷、鱼腥草这些新鲜药材,最好当年用完,下次整理药箱时,记得检查下生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