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还没消停,隔壁小王就顶着39度的高烧来请假了,看着他蜷缩在工位上发抖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熬的那些黑褐色药汤——那可是咱们祖辈传下来的退烧秘方啊!
发烧就吃布洛芬?这些坑你踩过吗 现在人发烧了第一反应就是冲诊所挂点滴,其实很多老一辈都记得,过去没有抗生素的时候,都是靠几味草药就能退热的,前阵子闺蜜家孩子半夜发烧,她火急火燎要送医院,被当中医的婆婆拦下了:"别慌,灶台上正煎着柴胡呢",结果半碗药汤下肚,天亮时就退烧了。
不过大家可别以为中药退烧就是喝苦汤那么简单,去年张叔感冒发烧自己抓了生姜红糖水猛灌,结果烧没退下去还咳出血丝,后来老中医一看才恍然大悟:他明明是风热感冒,喝这驱寒的姜汤不是火上浇油嘛!
中医眼里的发烧那些事儿 中医看发烧可比量体温复杂多了,同样是额头滚烫,有人裹着棉被还打哆嗦(风寒),有人却背心冒汗嗓子疼(风热),就像菜市场挑西瓜,得拍拍看看才能知道熟不熟。
记得去年流感季,我们小区王大夫门口排长队,他给每个人都号脉看舌苔,有的开金银花,有的配薄荷,还有个小伙子被要求回家煮绿豆汤,当时不懂,后来才明白这就是辨证施治的妙处。
居家必备的退烧"三剑客" 要说最经典的退烧中药,柴胡肯定排第一,这味长得像竹子的药材,既能单独煎水喝,又能和黄芩搭档,我家里常年备着柴胡口服液,有次加班熬夜喉咙痛,喝两支第二天准好。
金银花加连翘这对CP就更常见了,超市里卖的夏桑菊颗粒、双黄连口服液,主要功劳就是这两位,特别是刚发烧时,抓一把泡茶喝,那股清冽的香气钻进鼻子,整个人都清醒了。
要是小孩积食引起的发烧,山楂麦芽水比退烧药还管用,上个月侄子贪嘴吃撑了,小脸烧得通红,他妈妈煮了锅焦三仙水,孩子当饮料灌了两大杯,当晚就退烧了。
厨房里的退烧偏方大揭秘 别小看家里的锅碗瓢盆,应急时都是退烧利器,风寒初起时,葱白豆豉汤最见效,记得要选带须的嫩葱,加上淡豆豉煮五分钟,趁热喝下去,盖上厚被子发汗,效果堪比退烧药。
风热发烧可以试试冰糖炖梨,把雪梨挖空填进川贝粉,隔水蒸半小时,这种甜滋滋的药膳,连小孩子都不会拒绝,去年办公室流感横行,我就是靠每天吃个贝母梨扛过去的。
还有外婆教的刮痧疗法,用瓷勺蘸着橄榄油从脖子往后背刮,不出十分钟就出痧了,虽然看着吓人,但刮完确实浑身轻松,不过这招得找有经验的人来操作,千万别自己乱试。
这些坑千万要避开 很多人以为中药温和就不会过敏,其实错大了,邻居家阿姨喝蒲公英茶退烧,结果全身起红疹,后来才知道她对菊科植物过敏,这就跟有些人不能吃花生一样得注意。
还有人迷信"发汗退热",关紧门窗捂厚被,去年健身房教练就这么折腾,结果体温飙到40度送急诊,中医说的发汗得像春天细雨,微微出汗就好,大汗淋漓反而伤津液。
最要命的是中西药混吃,上次同事把感康和维C银翘片一起吃,结果胃疼得打滚,很多中成药里已经含有西药成分,重复用药等于加倍剂量,非常危险。
特殊情况一定要看医生 虽说中药退烧有奇效,但有些情况千万不能耽误,要是持续高烧超过三天,或者出现抽搐、意识模糊,就得立即去医院,特别是小孩发烧伴随皮疹,可能是幼儿急疹或脑膜炎,这时候喝多少凉茶都没用。
孕妇发烧更要谨慎,我表姐怀孕时感冒低烧,不敢随便吃药,用香菜根煮水擦身才慢慢好转,还有老年人反复发烧,可能是免疫力低下引发的并发症,这些都得专业医生来判断。
写到这里,我望着抽屉里的板蓝根冲剂陷入沉思,这些传承千年的草木精华,既是治病良方,更是养生智慧,下次再发烧,不妨先别急着吞胶囊,翻翻厨房柜子,说不定就能找到老祖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