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咳嗽咳痰的人特别多,前天邻居王婶来找我,说嗓子眼总像糊着块黏痰,白天咳晚上也咳,问我有没有啥土方子,其实这种情况我见多了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化痰中药可都是宝贝,关键得用对方法,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,那些年我亲测有效的化痰妙招。
藏在厨房里的化痰高手 要说最接地气的化痰药,陈皮排第二可没人敢排第一,记得去年流感季,我家小子半夜咳得小脸通红,我抓了一把阳台晾着的陈皮,剪成细丝煮水,这玩意就是晒干的橘子皮,家家都有,煮出来的水带着柑橘清香,孩子咕嘟咕嘟喝了几口,第二天痰音就轻多了,不过要记住,新鲜的橘子皮不行,得是晒足年份的老陈皮,那种暗红色带油光的才地道。
喉咙黏腻就找它 前阵子带老妈去体检,查出慢性咽炎,老中医给开了个方子,主药就是浙贝母,这白白胖胖的小家伙看着普通,磨粉后含服简直神了,我妈现在随身装着小罐贝母粉,嗓子发痒时倒一点在舌头上,慢慢含化,那股清凉劲儿顺着喉咙往下走,半小时就能吐出半口稠痰,不过贝母性寒,手脚冰凉的人要少吃。
黄痰白痰用药大不同 上周同学聚会听张哥吐槽,他咳嗽两周吃了各种止咳糖浆都没用,我一看他吐的纸巾团——黄绿色浓痰,赶紧让他停掉润肺的川贝,换成鱼腥草煮水,这味药听着怪,却是清肺热的高手,果然三天后他在群里报喜,说咳出的痰变回白色了,这里提醒大家,黄痰用鱼腥草、败酱草这类苦寒药,白痰泡沫多的要用干姜、细辛这些温热药,搞反了反而伤身。
痰湿体质要断根 我发小是个胖子,整天觉得身体沉重,早上起来嗓子黏糊糊的,去年带他看中医,老大夫说他是痰湿体质,开了茯苓配半夏的方子,这两个药组合绝了,茯苓像把小扫帚,把身体角落的水湿都扫出来,半夏就像吸铁石,把这些水湿痰饮全吸到肠道排出去,他现在每天拿茯苓粉做面膜,说是连脸上的油光都少了。
被误会的化痰猛将 说起天南星,很多人都怕它的毒,其实我爷爷以前常采野生的,只要用生姜煮透就安全了,村里有人癫痫犯病,老辈人会喂点制南星粉,听说能催吐痰涎,不过现在药店买的都是炮制过的,我们普通人用3-6克炖肉吃,倒是能化解那种粘在气管壁上的老痰,只是孕妇和小孩绝对不能碰这个药。
药店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上次陪闺蜜买止咳药,药师拼命推荐中成药复方制剂,我偷偷告诉她,很多所谓"祖传秘方"其实就是两三味化痰药拼凑的,比如常见的橘红痰咳液,主要成分就是化州橘红+茯苓+半夏,自己配药材泡酒或熬膏,效果不比卖的差还便宜,不过像明矾、砒霜这些有毒性的化痰药,千万别自己乱试。
化痰食疗小偏方 说个特简单的法子:白萝卜擦丝拌蜂蜜,上个月我感冒后遗症老是鼻塞有痰,每天早上切半根萝卜丝装罐,淋两勺槐花蜜密封,过几个小时萝卜出水了,连汁带渣吃掉,三天准好,原理很简单,萝卜消食化痰,蜂蜜润燥解毒,两者搭配天生一对,要是痰多到影响睡觉,睡前含片腌渍过的海蜇皮,凉津津的特别舒服。
最后唠叨一句,化痰药虽好别贪杯,我见过有人天天喝胖大海当茶,结果越喝越哑巴,还有人学电视剧生吞蜈蚣治痰,差点中毒进医院,咱们老百姓养生,认准正规药店买的道地药材,煎煮时控制好火候时间,最重要的是——痰多两周止不住,赶紧去医院拍片子!毕竟现在很多毛病藏着大隐患,该用抗生素时别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