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天气像坐过山车似的,忽冷忽热搞得人肠胃直闹脾气,前天隔壁王婶捂着肚子来找我,说全家老小轮着闹肚子,西药吃了见效快但总反复,这才让我想起爷爷生前常说的"急症找西医,调养靠中医"的老话,今儿就把我家祖辈用过的那些止泻止痢的中药方子整理出来,都是实打实的干货!
老祖宗留下的急救方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吃坏了肚子,老人总会赶紧采一把新鲜马齿苋,这长在田埂上的野草可别小看,《本草纲目》里早有记载:"马齿苋散血消肿,利肠滑胎,解毒通淋",遇上急性腹泻,抓两把洗净捣汁喝,那酸爽劲能立马给肠道消消毒,要是嫌麻烦,晒干的马齿苋30克煮水,加少许红糖,喝完半小时就能感觉肚子松快了。
厨房里的治病良方 我奶奶最爱用的要属焦米汤,抓一把粳米铁锅炒黄,闻到香味马上关火,煮水时加点陈皮,这法子特别适合小孩拉肚子,既能补中益气又不伤脾胃,去年我侄女上吐下泻,医院吊水三天还反复,喝了这个当天就止住,关键是孩子还不抗拒,不过要注意,炒米不能焦黑,否则反而伤胃。
千古名方的真实体验 要说最管用的还得是参苓白术散,当年我爸出差水土不服,一天跑七八趟厕所,整个人虚得像张纸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这个经典配伍:党参15克、茯苓12克、白术9克,再加上山药、莲子肉各10克,药店抓齐药材后,每天早晚煎服,连喝三天,不仅止泻还把常年手脚冰凉的毛病调好了,现在这个方子成了我家出门旅游的必备良药。
民间智慧不可小觑 我们老家有个特别实在的偏方——醋泡生姜片,选那种嫩姜切成薄片,泡在陈年老醋里密封三天,闹肚子时含两片在嘴里慢慢嚼,那股辛辣混着醋酸的劲儿,能瞬间唤醒脾胃阳气,这个方法最适合应付吃海鲜生冷导致的腹泻,我每次去海边必带小瓶装,屡试不爽。
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孕妇拉肚子千万不能乱用药!我表姐怀孕五个月时腹泻,老中医开了个安全方子:炒白术15克、黄芩6克、苏梗10克,这三味药既能安胎又能止泻,关键要小火慢熬出浓稠的药汤,分五次温服,不过孕期用药务必要找专业中医师开方,千万不敢自行抓药。
预防才是硬道理 都说"泄泻无火不成疾",平时养护脾胃才是根本,我坚持喝了两年的四神汤:茯苓、芡实、莲子、山药各20克,每周喝三次,特别是立夏前后,湿气重的时候更要当茶饮,这方子看着普通,却是健脾祛湿的经典组合,自从喝了它,我再没闹过肠胃炎。
现代人的创新用法 现在年轻人流行益生菌,其实中药也有自己的"菌群调节剂",我同事发现个新方法:用葛根粉冲饮,取葛根30克磨粉,开水冲泡成糊状,每天早晚各一次,这个既能解肌退热,又能升阳止泻,特别适合那些长期久坐吹空调导致的慢性腹泻,亲测比某些进口益生菌好使,关键还没副作用。
应急时的物理疗法 遇上突然腹泻又没药的情况,可以试试艾灸,找准肚脐下的关元穴,用艾条熏烤15分钟,温热感渗透进去后,肠道痉挛能明显缓解,去年自驾川藏线,队友高反加腹泻,就是靠这个土方法撑到下山,不过艾灸时要注意别烫出水泡,保持适当距离最重要。
辨别寒热再用药 用中药止泻最怕南辕北辙,舌苔发白、大便清稀的是寒泻,适合用附子理中丸;要是舌头红、肛门灼热的则是湿热泻,得用香连丸,我邻居李叔就是典型例子,开始自己乱吃药越吃越糟,后来中医辨证施治,三副药就断根了,所以建议大家别凭经验用药,先看体质再调理。
中西医结合新思路 现在三甲医院的中医科都不排斥配合西药,我肠炎发作时医生就开过这种组合疗法:白天吃蒙脱石散快速止泻,晚上煎服乌梅丸调理肝胆,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能及时控制症状,又能治本防复发,不过具体怎么搭配,还是得听医生的,千万别自己瞎琢磨。
最后唠叨一句,这些方子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宝贝,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就像同样的辣椒,有人吃了开胃,有人却上火,所以试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,观察身体反应,要是拉得厉害脱水了,千万别耽搁,该去医院挂急诊就赶紧去,毕竟咱们分享的是养生智慧,真病起来还是要相信现代医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