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今年麻子节你准备带啥好货?"菜市场门口,李婶拽着卖药材老张的袖子问,老张神秘一笑,从背篓里掏出个油纸包:"这可是秦岭山里刚摘的火麻仁,配上陈年蜂蜜,专治你那老便秘。"这样的对话,每年立秋前后都会在西口镇的青石板巷子里来回蹦跶。
要说这麻子节的来历,得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,那年关中大旱,百姓靠啃树皮度日,有个游方道士用麻子粉掺着杂粮熬粥,救活了半个镇子的人,后来每逢立秋,家家户户都要炒麻子、熬麻仁茶,渐渐成了风俗,如今镇上旅游局还专门在古槐树下立了块石碑,刻着"麻子节溯源"六个大字。
我蹲在老张的摊位前,手指沾了点琥珀色的蜜渍麻仁,入口先是蜂蜜的甜,接着是麻仁特有的油脂香,最后泛起微微的苦涩,倒像是把整个秋天的味道都揉进了这黑黢黢的小颗粒里。"现在年轻人不懂,总当零嘴吃。"老张边说边往麻仁罐子里撒枸杞,"要配着决明子、山楂片,用砂锅慢炖两时辰,这才是正经吃法。"
镇东头王记药铺的玻璃柜里,摆着各式麻子制品,最显眼的是那个雕花木盒,装着"九蒸九晒"的火麻仁,掌柜王大夫说这法子是祖上传的——立秋采收的麻仁,要经过桑叶水浸、糯米饭拌、反复晾晒,最后裹上朱砂红纸防潮。"别看麻烦,这样制出的麻仁能存三年不坏,遇上小孩积食、老人肠燥,抓把泡水喝比吃药灵。"
转角遇到支学生队伍,举着"药食同源"的旗子在直播,穿汉服的姑娘正演示麻子豆腐的做法:泡胀的麻仁磨浆,煮开后淋进卤水,颤巍巍的嫩豆腐就成了。"加点薄荷叶清火,配红糖水是痛经女孩的救星。"她边说边往豆腐脑上撒桂花,香气勾得路人直咽口水。
最热闹的要数城隍庙前的"百麻宴",八仙桌上摆着麻子红枣糕、麻仁芝麻酥、翡翠麻酱卷,戴白帽子的大厨现场演示炸麻叶——面糊裹麻仁,下油锅瞬间开花,金黄的花瓣似的,有老太太挎着竹篮挨桌讨教:"小伙子,这麻酱拌面里能加陈皮不?"
中医堂里坐满了把脉的老人,赵大夫诊桌前供着个鎏金葫芦,里面装的是三十年陈麻子。"现在人熬夜伤阴,十有八九要润肠。"他给白领小张开方子,"早晚冲服麻仁粉,比喝那些进口保健品强。"窗台上晒着的麻仁泛着油光,像黑曜石般亮晶晶的。
暮色里飘起炊烟,空气里混着花椒炝锅的香气,谁家媳妇端着陶罐挨家送麻仁鸡汤,砂锅里浮着黄芪、当归,油星子打着旋儿。"张奶奶,给您留了碗底!"她脆生生地喊,惊起檐下打盹的狸花猫。
夜市亮起灯笼时,戏台班子开唱了,扮作李时珍的演员摇着蒲扇念白:"麻子虽贱,却能通经络、润五脏,乃草木之侠客也!"台下嗑瓜子的观众跟着哄笑,瓜子壳里躺着的,正是炒得喷香的火麻仁。
月挂中天时,我捧着罐麻仁醋溜藕片往家走,巷子里飘着艾草熏蚊的轻烟,不知谁家的收音机在放《本草纲目》的评书,忽然想起老张白天说的话:"这麻子啊,就得慢慢嚼,越嚼越有滋味。"就像这座千年古镇,把药食同源的智慧,都熬进了寻常日子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