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鲁中山区的褶皱里,藏着个叫沂源的地方,这里的山坡上,黄芪、黄芩、丹参挨挨挤挤地生长着,像是给大地铺了层青灰色的绒毯,老张头蹲在自家药田边,手指捻着片黄芩叶子:"这山沟沟里的宝贝,可是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饭碗。"
靠山吃山的千年智慧 沂源人种药材的历史,得从明朝说起,那时候闯关东的汉子们发现,老家山里的野草熬出的汤药比关外的鹿茸还金贵,到民国时期,西荆芥、防风这些山货已经通过周村旱码头走向全国,县志馆里泛黄的县志记载着:"邑人多种药草,尤以艾蒿、苍术为盛,商贾贩至京津者络绎不绝。"
山坳里的"地理密码" 走在沂源的山路上,随处可见蜂窝状的红色砂岩,这种特殊地质造就的弱碱性土壤,正好合了中药材的脾气,县农业局的老王科长掰着指头算:"海拔300到600米,年均气温12.8℃,无霜期190天,这些数字搁在中药种植专家眼里,就是块天生的宝地。"更妙的是昼夜温差大,白天晒足阳光攒着养分,晚上凉风吹着憋着劲长,药材的有效成分积累得格外厚实。
老把式遇上新法子 65岁的李大娘还是习惯用祖传的"土法子"——清明前后看露水插艾秧,端午时节采苍术,可她儿子小陈的田垄里却立着白色粘虫板,手机里装着"药材管家"APP。"现在讲究GAP种植,啥时候浇水、施多少有机肥都有讲究。"小陈指着田埂上的太阳能杀虫灯,"这些新玩意儿不耽误干活,还能多卖钱。"
山货闯出新天地 前年秋天,沂源的黄芩干品突然成了电商平台的抢手货,原来省农科院检测发现,这里黄芩苷含量比国标高出15%,消息传开,河北安国、安徽亳州的药商开着冷链车直接进山收购,现在县城物流园里,每天都有装着防震泡沫箱的药材件发往全国各地,包装盒上印着"沂蒙山珍"的logo。
产业链上的"加减法" 县政府大楼的规划图上,中药材产业园的位置用红笔圈得醒目,上游搞种子种苗繁育,中游建GMP初加工车间,下游开发药膳、香囊等深加工产品,最让药农们高兴的,是县里给每亩药田补贴300块,还请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当技术顾问。
山里飞出"金凤凰" 在鲁村镇的电商孵化基地,90后姑娘王雪正对着手机直播:"家人们看这株三年生的党参,泥巴都带着甜香味......"她背后是整面墙的荣誉证书,"沂源道地药材"国家地理标志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牌子闪着光,去年双十一,她们团队卖出8000多份中药养生包,把山里的艾草、益母草卖到了迪拜。
藏在地里的"绿色银行" 林业局的小刘站长有本明细账:种中药材不用化肥农药,保护了生态;坡地退耕还林种药材,减少了水土流失;林下套种耐阴药材,每亩增收2000多块,更没想到的是,前年有几个韩国客商找上门,非要买他们没农药残留的"有机柴胡"。
老手艺的新传承 在悦庄镇的中药材博物馆里,78岁的赵中医正在教孙子认药材标本,展柜里陈列着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、民国时期的药碾子,还有刚获批的中药保健食品批文。"过去咱们守着金山饿肚子,现在政策好了,连我那进城打工的儿子都回来搞林下经济。"赵老爷子摸着新收的知母根,脸上皱纹都舒展了。
暮色中的沂源山村飘起炊烟,山坡上的药材地像泼了墨的山水画,老张头扛着锄头往家走,哼着沂蒙小调:"兴蒙乡药材香,政策暖心房,青山变成聚宝盆,日子赛蜜糖......"这首新编的民谣,或许就是新时代"靠山吃山"的最好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