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大盘点,从南到北各有妙招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最近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,问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到底有啥讲究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全国各省市那些传承百年的炮制绝活,您可别小看这些"土法子",里面藏着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呢!

要说炮制规范最讲究的,还得数咱们的首都北京,故宫边上的同仁堂老师傅们至今还保留着"九蒸九晒"的古法,就拿熟地黄来说,非得用京西虎眼泉的水浸润,蒸够时辰晒够天数,有回我跟着老师傅蹲晾晒场,眼看着师傅拿鼻子闻着地黄片,眯着眼说"火候差半分,药性就偏三成",这功夫真不是仪器能测出来的。

南下到广州陈李济,那套"岭南炮制十八法"可是应对湿热气候的绝招,特别是陈皮的炮制,新会柑剥下来要先"退皮",把橘白刮得薄如蝉翼,再放进特制的桑刀藤匣子里阴干,有次碰上梅雨季,老师傅掏出祖传的檀香木炭篓,边烘边翻动,说这样处理的陈皮才能存十年不霉变。

要说最"硬核"的还得数四川,成都荷花池药市里,经常能看见壮汉抡着铁杵捣川芎,那场面跟打铁似的,附子的炮制更是惊心动魄,新鲜附子要泡在胆巴水里"驯服"毒性,老师傅捏着秒表似的掐着浸泡时间,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,有年我去江油实地考察,看见晾晒场摆着罗盘测方位,原来炮制附子还要挑时辰,这讲究真是绝了!

云南的炮制规范带着雨林气息,在昆明走访时,正赶上三七采收季,彝族药农教我认"铜皮铁骨"的上等货,新鲜三七要趁着露水没干剪须去蒂,用松毛火慢慢烘烤,最绝的是傣族的"竹筒炮制法",把药材塞进新鲜竹筒,埋在红土里发酵,挖出来时药香混着竹香,光闻着就提神醒脑。

西北的炮制规矩透着粗犷中的精细,在兰州黄河药业,党参要经过"九浸九露",老师傅们凌晨三点就守在院子里,等着露水沾湿药材才收进屋里,宁夏的枸杞暴晒最有门道,陶乐县的老匠人教了我一招:铺枸杞的篾席要留三指宽缝,这样热风才能穿透每颗果实,晒出的枸杞才透亮不粘手。

江浙沪地区玩转"海派炮制",杭州胡庆余堂的香附子要醋淬九遍,每次淬火都要听着"滋啦"声数秒;苏州雷允上的六神曲非得用太湖水拌麸皮,发酵时还要盖着蓝印花布,有次在宁波药材市场见到个老师傅,拿着放大镜挑拣浙贝母,说鳞叶上的绒毛朝向都有讲究,朝外的清肺热,朝内的润肺燥。

东北三省的炮制带着黑土地的实在,长白山的野山参要绑在桦树枝上"吊嗓",人参芦头朝下阴干;哈尔滨的梅花鹿茸讲究"雪藏",零下三十度埋进松针堆里定型,最逗的是辽宁的"酒闷法",老师傅揣着温度计样样的铜制酒壶,边焖边哼二人转,说这样药材才吸饱了关东酒的醇厚。

现在各地都在搞标准化生产,但老师傅们常说:"机器能测含水量,测不出天地灵气;光谱能析成分,析不出四时韵味。"就像湖南的"九蒸九晒"枳壳,蒸汽房里的批量生产总少了些洞庭湖晨雾里的草木香,不过好消息是,国家药典委正在收集民间绝活,说不定哪天您家传的炮制秘方就能写进规范里。

走过这么多省市,最大的感触是:中药炮制既是科学也是艺术,那些藏在各省规范里的老规矩,都是先人用舌头尝、用手试、用心记留下的活文物,下次抓中药时不妨多问问,您手里的饮片说不定经历过九蒸九晒、五腌五晒、三炒三露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