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"川半到底是什么中药",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名字我也愣了三秒,后来仔细一琢磨,发现这事儿还真不简单——要么是有人写错别字,要么就是中药材界出了个新晋网红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"川半",顺便把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中药知识都捋清楚。
其实在正统中医药典里,压根儿就没有"川半"这味药,不过要是拆开来看,"川"和"半"可都是中药界的大明星,老行家一听就知道,这里头肯定藏着两个熟悉的身影——川贝母和半夏,就像有些地方管西红柿叫"洋柿子",有些方言把薄荷喊成"金钱草",估计是哪个药房小学徒记药名时闹了笑话,结果这误会就传开了。
先说这"川"字头的川贝母,但凡家里有过咳嗽病人的都知道,川贝枇杷膏瓶子上印着的那个"川贝",其实就是川贝母的简称,这味药材主要产自四川、云南交界的横断山区,特别是阿坝州和甘孜州的高寒地带,每年夏天采挖的时候,药农都要背着竹篓爬半天山路,挖出来的鳞茎像小蒜头似的,晒干后能卖上好价钱。
川贝母最神奇的在于它止咳润肺的本事,记得去年我感冒咳得睡不着觉,老中医给开的方子里就有川贝粉,那东西看着跟面粉似的,兑水喝下去居然有股淡淡的回甘,现在药店里卖的川贝雪梨膏、蜜炼川贝枇杷膏,本质上都是把川贝母的药效浓缩进甜品里,既治咳嗽又解馋,不过要买正宗的川贝母可得擦亮眼睛,市面上有用平贝母冒充的,外行人根本分不清。
再说说这个"半"字辈的半夏,这货可是中药里的"脾气王",生半夏有毒,必须用生姜、白矾反复炮制才能入药,但炮制得当的话,半夏简直就是化痰神器,我邻居张大爷每到梅雨季节就咳白痰,他那个陶罐里常年泡着半夏陈皮茶,据说喝了二十年都没出过问题。
有意思的是,半夏还有个别名叫"三步跳",不是说吃了会蹦跶,而是说它成熟时根茎会突然弹射出土,动作快得像青蛙跳三步那么利索,这种生长特性让古人觉得特别神奇,《本草纲目》里还专门记载过,不过现在人工种植的多了,这种野性倒不容易见到了。
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,"川半"八成是川贝母和半夏的合体传说,要真是把这俩掺一块儿用,那效果简直了——川贝滋阴润肺,半夏燥湿化痰,刚好互补,不过我得提醒各位,中药讲究君臣佐使,自己乱配容易出事,前阵子就听说有人把川贝粉和生半夏泡水喝,结果半夜送急诊,这俩玩意儿一个润一个燥,没专业人士指导真不敢这么玩。
现在市面上确实有些聪明商家搞"川半组合装",把川贝粉和法半夏(半夏的优质品种)配成现成胶囊,但咱们老百姓买的时候千万注意,包装上必须写着"国药准字"而不是"食字号",上次我妈图便宜买了盒保健品,结果里面全是淀粉,气得我直接投诉到药监局。
其实要分辨真假川贝有个土办法:正宗川贝母放在手里搓会越来越黏,最后能拉丝,假的怎么搓都还是粉末状,半夏就更明显了,炮制过的法半夏表面应该有密布的小麻点,像星星一样,闻着还有股特殊的焦香,要是碰到雪白光滑的"半夏",赶紧跑吧,那都是硫磺熏过的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古代医书里真有个叫"川半"的药方,不过是川芎和半夏的缩写,川芎活血,半夏化痰,专治头痛眩晕,看来老祖宗也爱玩缩写,只是现在流传过程中变了味儿,所以各位要是再看见"川半"二字,不妨多个心眼,到底是现代新配方,还是穿越千年的古方再现?
啊,中药这潭水深得很,光是一个药名就能扯出这么多门道,下次再遇到稀奇古怪的药名,别急着下单,先查查《中国药典》,或者问问正经中医师,毕竟吃进嘴里的东西,可不比网购衣服能七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