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,说想系统了解中药里带"红"字的药材,作为研究中医药多年的老粉丝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药柜里的"红色宝藏",不过先说清楚,咱们今天说的"红"可不只是名字带红,有些药材虽然不叫"红",但浑身通红也是实力派选手。
【第一类:名字自带"红"的正统派】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红花,这味"妇科圣药"可是家喻户晓,别看它只是藏红花的干燥花柱,却是活血化瘀的高手,尤其对付女性痛经、产后瘀阻有奇效,记得小时候看奶奶缝制香囊,总要把红花和艾叶配着用,说是能驱邪气,不过孕妇可得躲远点,这活血猛将容易惊动胎气。
再说说红参,这可是人参家族的"进阶版",经过九蒸九晒的炮制工艺,原本白净的参体变得棕红油亮,药性也从偏凉转为温热,东北老参农常说:"冬吃红参赛人参",特别适合手脚冰凉、气虚体寒的朋友,但要注意别和萝卜同食,不然等于白补了。
还有红景天,这味"高原神草"可是登山爱好者的必备,当年去西藏采风,向导特意给我们泡红景天茶,说是能抗高原反应,现代研究证实它含的红景天苷确实能提高耐缺氧能力,不过要提前一周喝才有效,临时抱佛脚可不行。
【第二类:全身通红的实力派】 红枣虽没"红"字,但绝对是红色军团的扛把子,中医讲"日食三枣,长生不老"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,我认识位老中医,每天雷打不动嚼五颗红枣,八十岁的人面色比年轻人还红润,不过鲜枣吃多碍胃,倒是晒干的红枣片泡茶最相宜,配上枸杞菊花,堪称办公桌养生三剑客。
赤芍算是药界的"红衣女郎",虽然名字带"赤"不带"红",但切开后那艳红的断面骗不了人,这味药专治血热妄行,像流鼻血、崩漏这些"红事"找它就对了,不过它性格刚烈,得配点白芍柔肝才能和谐相处。
说到全身通红的,怎能少得了鸡血藤,这货切片后纹路就像鸡血渗透木头,故而得名,在南方湿气重的地方,老中医常用它来祛风湿、通经络,记得有次采风遇到山民,他们管这叫"月月红",说是女人月经不调的克星。
【第三类:隐藏的红色高手】 紫草虽然名字带紫,但榨出的油却是鲜红如血,这种"伪装者"在治疗烧伤烫伤方面是把好手,古方"紫草膏"就是用它做的,不过新鲜紫草有毒,必须炮制后才能入药,这点千万要记住。
再比如血竭,这味"活血界"的大佬外表暗红发黑,但磨成粉就是救命的金疮药,武侠小说里常说的"刀伤药"多半有它的身影,既能止血又能防感染,不过现在多被西药取代,只有在老字号药铺才能见到真容。
还有种叫红曲的东西,看着像红色染料,其实是发酵产物,福建人熬红糟鱼汤用的就是这个,既能消食化积,又能降血脂,不过工业染色剂冒充的很多,买的时候要认准"福曲"这样的道地品牌。
【红色药膳的妙用】 说了这么多药材,怎么吃才是关键,广东人最会煲汤,红枣枸杞乌鸡汤就是经典搭配,特别适合经期后的女生,要是遇上风寒感冒,不妨试试红糖姜茶,生姜温中散寒,红糖补血暖身,煮的时候加两段葱白效果更佳。
北方朋友更熟悉当归生姜羊肉汤,但这方子冬天吃才好,夏天想要清热活血,不妨用山楂、洛神花、玫瑰花煮酸梅汤,这三样都是红色系,既开胃又消脂,不过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喝,免得"烧心"。
【使用禁忌要记牢】 虽然红色药材多属温补,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,像体质偏热的朋友,吃红参、肉桂这类大热药物,无异于火上浇油,建议先找中医师辨明体质,别把养生变伤身。
最后教大家个简单方子:取红花5克、洛神花3朵、红枣2颗,开水冲泡代茶饮,这个组合既能活血养颜,又不燥热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,不过孕妇和经期量多的女性要避开红花,改用玫瑰茄代替就好。
说到底,中药讲究"对症下药",这些红色药材各有所长,下次抓药时看到带"红"的药材,可别只当它们是调色盘里的颜色,每一味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,不过切记别自己乱配伍,毕竟中药搭配讲究"君君臣臣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