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川东药乡,大竹县深山里的中药材致富经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跑了趟四川大竹县,没想到这个藏在川东山区的县城,居然藏着个"中药材宝库",当地老百姓种中药的历史能追溯到清朝,现在更是靠着弯弯拐拐的山坡地,把黄连、枳壳这些草药变成了真金白银。

【山沟沟里长出"金疙瘩"】 在八渡乡的坡地上,56岁的张大爷正给枳壳树剪枝。"以前种玉米,一亩地挣不到千把块,现在改种枳壳,盛果期能收万把块。"老张摸着树干上的青苔说,大竹县的山坡地占七成,过去种粮食费劲还不挣钱,自从2018年县里搞"中药材振兴计划",家家户户开始改种药材。

县农业农村局的老王给我算账:全县种了5.8万亩中药材,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,像黄连这种娇贵药材,必须在背阴潮湿的坡地,正好适合这里的地形,现在全县年产中药材2.3万吨,光枳壳产量就占全国的三成。

【老把式遇上新科技】 在月华镇的川药现代农业园区,90后技术员小陈正拿着手机巡田。"我们给每块地都装了物联网传感器,土壤湿度低于60%就自动喷灌。"他演示着手机APP,屏幕上跳动着各种数据,传统药农看的"叶子发蔫",现在变成了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温度湿度值。

但老药农们也有自己的坚持,在清河镇,70岁的刘药师还保持着手工除草的习惯:"机器除草容易伤根,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不能丢。"现在县里搞"师徒制",让老把式带年轻技术员,把经验写成操作手册。

【从山头到床头的产业链】 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的加工车间,在石桥铺中药材产业园,烘干机、色选机、包装机连成流水线,总经理李姐说:"以前鲜货往外运,现在初级加工就能增值30%。"他们刚研发的枳壳花茶,在电商平台卖到88元一斤。

物流体系也跟上了,早上采摘的黄连,下午就能装上冷链车,县里整合了20多家快递公司,中药材运费比三年前降了40%,现在拼多多、抖音上到处能看到"大竹枳壳"的直播,有个网红主播单场就卖了3000多单。

【政府搭台唱戏】 农业局的同志透露了个好消息:今年要建中药材交易中心,以后药农不用跑重庆、成都去卖货,县里还跟省农科院合作,培育出适合本地的"大竹黄连1号",抗病性提高了不少。

不过也有隐忧,中药材价格像过山车,去年黄连跌到60元/公斤,不少农户又改种回了传统作物,合作社的周理事长建议:"能不能搞个价格保险?或者建个储备冷库调节供需?"

站在乌木水库的大坝上,看着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绿意盎然,突然明白为啥这里叫"中国枳壳之乡",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,那些沾满泥土的粗布鞋,还有晾晒场上金灿灿的药材,拼出了个活生生的"山水药库",下次要是感冒咳嗽,买药时不妨看看产地,说不定就是来自大竹某个云雾缭绕的山坳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