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今年平贝母价格咋样啊?"在亳州中药材市场的角落里,两个操着东北口音的药商正对着一筐干贝母比划。"别提了,去年这时候统货还能卖到80多,现在跌得......"这样压低声音的对话,在2015年的中药材市场里并不少见,作为四大贝母之一,平贝母的价格波动就像过山车,而2015年这场"过山车"尤其让人心惊肉跳。
先给刚入行的小白科普下,平贝母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炒菜用的扇贝,人家正经叫"平贝母",主要产自东北三省,特别是吉林通化那片黑土地,老中医都懂,这味药材能清热润肺、化痰止咳,专治那些咳得整宿睡不着的毛病,不过今天咱们不聊药效,就扒一扒2015年这味药材的价钱到底经历了啥。
要说2015年的行情,得从2014年冬天说起,那年霜冻来得特别早,吉林集安好几个种植基地的贝母苗子还没来得及收,就被冻成了"冰疙瘩",按理说物以稀为贵,可市场反应却有点反常,往年这时候收购商早就挤破头,2015年开春却冷清得很,大货车在种植基地门口排着队,就是不见人卸货。
"那时候我家两亩贝母挖出来,晒干后整整齐齐码在院子里,硬是等了半个月才来个收药的。"辽宁清原县的种植户老李到现在都记得,当时收药的二道贩子把烟屁股往地上一碾,吐出句话:"带沫子的统货65,不带沫的60顶天了。"这价格比前年同期足足跌了20%,连化肥钱都顾不住。
市场里流传着各种说法,有人说是药厂改了配方,平贝母用量锐减;也有人拍着大腿骂电商把价格做透了,但行家们心里明白,真正的症结在供给端,2013年平贝母价格飙到过120元/公斤的高位,吓得药农们跟风扩种,结果到了2015年,吉林、黑龙江、辽宁三省的种植面积比三年前翻了两倍不止,新货上市时库房都装不下。
在安徽亳州的交易市场,老周经营着祖传三代的药材行,他给记者算了笔账:"四月份新货刚下来那阵,带杂质的统货55元/公斤都不好卖,到了六月份雨季,怕发霉的药商开始甩货,价格直接砸到50以下。"他指着仓库里码得老高的麻袋苦笑,"这些够卖两年的,现在谁手里没压着几百吨货?"
价格跳水最狠的当属辽宁货,原本靠着"个头匀称、粉性足"的优势,辽宁西丰产的平贝能比吉林货贵5块钱,可2015年倒好,两地价差越拉越大。"吉林统货跌到48的时候,辽宁货还在53硬撑。"做了二十年药材经纪的老王透露,"后来实在扛不住,五月份有批辽宁精选货直接降到45,这在以前可是药用级别的好货。"
市场价格乱成一锅粥,各地报价五花八门,安国市场报52元/公斤的"无硫货",到玉林药市就变成了47元/公斤的"含潮货",最离谱的是有些电商平台,打着"产地直供"旗号卖到39元/公斤,结果被曝是用提取过的次品冒充新货,这种乱象逼得老药商们直摇头:"再这么搞,平贝母要被做烂了!"
其实早在年初就有征兆,215年春节刚过,各大药材论坛就疯传"平贝崩盘"的帖子,有种植户在贴吧晒出采挖现场照片,地里白花花的一片全是贝母,配文"求收购商救命",到了四月,朋友圈开始刷屏"平贝论斤卖"的段子,有人把价格换算成猪肉价对比,调侃"买药不如买肉吃"。
价格暴跌背后,藏着整个产业链的阵痛,在吉林通化,某制药厂采购经理陈总无奈地说:"我们今年的采购量其实比去年增加了30%,但货款支出反而少了,现在药农急着回笼资金,给个现金价就送货上门。"这种买方市场让药企掌握了绝对话语权,有些甚至要求"赊账半年"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质量危机,当价格跌破成本线,掺假手段就花样百出,有药商爆料,某些不良商家往贝母里掺土豆粉增重,还有的用硫磺熏过得轻的次品冒充无硫货。"现在验货都得带着放大镜。"做了十年质检的老赵苦笑道,"有些贝母表面看着光鲜,掰开里面全是空心烂芯。"
转机出现在2015年秋季,随着库存逐步消化,加上北方连续干旱导致新货减产,市场突然传来"涨价"风声,十月份,亳州市场突然出现神秘买手,举着牌子到处收陈货。"带潮的统货48要不要?""我要五十件!"这种场景让沉寂半年的市场突然躁动起来,到年底,优质无硫货悄悄摸回了55元的关口。
回头看2015年的这场价格过山车,老行家们总结出三条铁律:第一,跟风种植害死人;第二,质量才是硬通货;第三,现金流比囤货更重要,现在的中药材市场,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了,那些活下来的药商,要么是有稳定种植基地的,要么是转型做精品饮片的,至于还在玩炒货的那拨人——2015年的平贝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