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熬中药用的干银杏果,到底是带皮煮还是剥了皮再煮?"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问住了,毕竟咱们平时买的中药材形态各异,有些要切片,有些要捣碎,但像白果这种带硬壳的果子,处理起来确实让人犯嘀咕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看似简单却暗藏门道的话题。
先说说这白果的身世,银杏树可是号称"活化石"的植物,它结的果子外层裹着橙黄色的肉瓤,中间那层白生生的硬壳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角,中药材店里卖的干白果都是经过炮制的,要么直接晒干,要么用沸水烫过后烘干,不过您仔细瞧,市面上的干白果有的带着硬壳,有的已经去了壳,这让厨房小白们更摸不着头脑了。
老辈人常说"是药三分毒",这话放在白果身上特别贴切,这小家伙含有微量氢氰酸,就像给身体加了道双保险——外壳能挡住部分毒素,内层的薄皮也有保护作用,记得小时候看奶奶熬药,她总是戴着老花镜,用小锤子把白果敲得砰砰响,既要去掉硬壳,又得留着那层紧贴果肉的薄衣,现在想来,老人家的智慧真是藏在这些细节里。
说到煎药方法,中医馆的老师傅们最有发言权,上个月我去抓药时特意问了问,师傅边称药边说:"带壳白果好比穿了盔甲的士兵,药效慢慢往外渗;去了壳的就像脱了外衣,药性直往汤里钻。"这话听着玄乎,细想倒是有道理,带壳煎确实能缓和药性,特别适合体虚的人;要是治哮喘咳嗽这类急症,去了壳的反而见效快。
不过现在药店里的白果处理方法五花八门,有的连薄皮都给你扒干净了,我就遇到过买了两包同款白果,一包带硬壳一包光溜溜的情况,后来才知道,带壳的多是传统炮制,去壳的是机器加工的精制品,这时候就要看药方怎么写的了,如果大夫特意注明"白果仁",那肯定得把壳剥得干干净净;要是只写"白果",保留外壳反而更稳妥。
前几天邻居张婶煮白果排骨汤闹了笑话,她把白果当核桃似的砸得稀巴烂,结果汤里浮着一层白沫,喝着还有股子怪味,其实处理白果有个窍门:先用钳子把硬壳夹破,再用清水漂洗掉外层薄膜,要是嫌麻烦,直接买去壳的白果仁反倒省事,不过记得煮汤前用温水泡半小时,不然容易发涩。
说到药效差异,我查过资料发现挺有意思,带壳白果煎出的药汤颜色偏黄,喝着有点草木香;去皮后的汤色更清亮,入口回甘,老中医说这就像泡茶,全芽绿茶清香,砖茶醇厚,各有好处,不过要注意,白果每天吃别超过10颗,不管是带壳还是去皮,这点安全常识千万要记住。
现在市面上还流行真空包装的即食白果,这种产品通常去了所有表皮,用来炖甜品倒是方便,但要是用来配药方,最好还是买传统药材,特别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这类需要长期调理的病症,带壳白果的缓释效果更合适。
最后给大家个实用建议:收到白果先别急着处理,看看药方怎么写的,如果是治疗咳喘、白带这类需要收敛的病症,带壳煎更好;要是调理脾胃、改善血液循环,去皮后药效发挥更快,实在拿不准,抓药时多问一句,或者把两种处理方式的白果各留一半,总有一种适合当下的症状。
这白果虽小,里面的门道可不简单,从采收炮制到入药煎煮,每一步都藏着古人的智慧,下次再看到药罐里翻滚的白果,可别嫌弃它丑萌的外壳,说不定这正是中药讲究的"天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