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中医珍藏的止口水秘方!流涎中药方剂大公开,对症调理超有效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开篇:流口水不是小事,可能是身体在报警!

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小孩总流口水?或者家里老人突然嘴角淌口水?很多人觉得"流口水"只是小毛病,擦擦就行,其实中医早就指出,流涎(流口水)可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信号!比如小孩子脾胃娇弱、中老年人中气下陷,甚至脑梗后遗症都可能引发流涎,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老中医们用了几百年的止涎秘方,纯干货,建议收藏!


流口水的"罪魁祸首",你中招了吗?

流口水看似简单,背后原因可复杂了:

  1. 小孩流涎:多因脾虚运化差,就像小水泵动力不足,水湿泛滥。
  2. 中老年流涎:常是阳气不足,固摄不住津液,好比水龙头关不紧。
  3. 突发性流涎:如果突然口角流涏,要警惕面瘫、脑梗等急症!

我朋友家娃小时候整天挂着"口水帘",换了无数围兜都不管用,后来老中医一看,三副药就见效,关键就在健脾祛湿上,所以说对症下药真的很重要!


中药止涎三大经典方,家有流涎者必收!

甘草干姜汤:寒湿型流涎的克星

组成:炙甘草15g + 干姜10g
适用:口水清稀、舌淡苔白、手脚冰凉的人
原理:干姜温中散寒,甘草补脾益气,相当于给脾胃加件保暖衣。

案例:邻居张奶奶每到冬天就流口水,喝这个方子一周后明显好转,注意干姜用量别超标,否则容易上火!

理中丸:千年健脾第一方

组成:党参、白术、炮姜、甘草(比例2:2:1:1)
适用:吃饭不香、大便稀溏伴随流涎的脾虚人群
妙用:中成药方便,但建议用煎剂效果更佳,饭前半小时服用。

我自己试过用理中丸调理,原本总觉得嘴里泛清水,吃了三天口水明显减少,不过孕妇和实热体质(比如便秘口臭)的人要慎用!

六君子汤:痰湿重+流涎的救星

升级版:四君子汤(补气) + 陈皮、半夏(化痰)
典型症状:舌苔厚腻、喉咙有痰、身体困重
禁忌:阴虚火旺(夜间盗汗、口干舌红)者不宜

同事小王就是典型痰湿体质,不仅流口水还总咳痰,用六君子汤加减后,现在每天包里都揣着茯苓饼当零食,说是为了巩固效果。


这些止涎误区,千万别踩!

  1. 盲目收敛:有人用乌梅、五味子猛收涩,结果痰湿憋在体内更糟。
  2. 忽视病因:中风后的流涎必须配合通络药,单吃健脾药等于白搭。
  3. 剂量过大:干姜、附子这类温热药,超过15g可能烧心失眠。

我表弟之前乱喝网上买的"止涎茶",结果拉肚子拉了三天,中医讲究辨证,千人千方,别拿自己的身体当试验田!


日常护脾小窍门,省钱又实用

  1. 小儿推拿:补脾经(拇指桡侧从指尖推到指根)每天100次
  2. 食疗方:山药小米粥 + 炒白扁豆磨粉,比吃药片强百倍
  3. 避寒湿:少喝冷饮、下雨天别光脚踩地板,寒气最伤脾

隔壁陈姐自从戒掉冰奶茶,配合艾灸足三里,现在终于不用随身带毛巾了,小习惯大作用,养生真不是玄学!


流口水别尴尬,调好脾胃才自在

流涎不是见不得人的丑事,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,与其天天擦口水,不如趁早调理,这些古方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,但具体用药一定要找专业医师把脉!下次看到别人流口水,别笑人家,说不定正是你传递中医知识的好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