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在中药材市场转了一圈,发现穿山甲鳞片的价格涨得离谱,十年前还能百元出头买到的货,现在动辄上万块一克,这玩意儿咋就金贵成这样了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山甲价格背后的门道。
穿山甲鳞片为啥成了"软黄金"?
要说这穿山甲鳞片入药,老祖宗确实留下过记载,传统中医认为它有活血通经、消肿排脓的功效,尤其对产后乳汁不通、风湿痹痛这些病症有点作用,不过您要问现在中医院开方还用不用?十有八九摇头,但架不住民间偏方市场热闹,加上某些保健品商家吹嘘"壮阳补肾"的神奇效果,愣是把这东西捧成了"神药"。
去年在广西玉林药材市场,带点杂毛的次品都要800多块钱一克,品相好的直接冲上两千,这价格比黄金都金贵!可您知道吗?二十年前这玩意儿也就是跟车前草、蒲公英一个价位,论斤称着卖。
野生资源枯竭逼出天价
现在穿山甲早就被列入一级保护动物,但黑市交易从来没断过,东南亚那边偷猎的穿山甲,剥了鳞片往中国运,中间商层层加价,更离谱的是,有些养殖户打着"合法来源"旗号,其实喂的还是野生活体,去年海关查获的那批货,光鳞片就藏了三十多公斤,够判多少年牢饭了。
市场上现在流通的所谓"合法库存",基本都是以前囤的货,2018年那个"最后一批库存"的噱头,直接让价格翻了五倍,您瞅那些中药材店铺标着"正品穿山甲片"的,八成是陈年旧货,放久了药效早挥发完了。
替代品难解市场饥渴
中国药典》早就把穿山甲除名了,但现在还有不少中成药配方里留着这味药,像某些跌打丸、风湿贴,包装上印着"人工替代",转头又偷偷加真品,浙江有个药厂就被逮过,用猪蹄甲冒充,结果检测出成分不对。
倒是有些新研发的替代品,像水蛭素、地龙蛋白这些,但老中医们认传统,患者更信"原装",去年云南有个村寨,有人拿猴子的指甲冒充,结果被识破后挨了顿揍。
政策围堵下的暴利链条
自打2020年全面禁食野生动物,穿山甲制品交易转入地下,您猜怎么着?现在连鉴定机构都敢开假证书,一张"野生动物制品鉴定证"卖到五千块,更绝的是,有人把穿山甲鳞片磨成粉装胶囊,披着"保健滋补品"的外衣网购,一盒六颗卖八千八。
前阵子广东破获的案子,查获整条产业链——从越南偷渡进来,到深圳加工分装,再通过直播带货卖出去,最讽刺的是,直播间还挂着"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标语"。
天价神话还能续多久?
眼下人工养殖技术还没过关,小崽子死亡率高得吓人,就算养成功了,饲料成本比黄金还贵,一斤穿山甲每天要吃两斤白蚁,这谁顶得住?倒是有些科研机构在研究细胞培养技术,但离量产还早着呢。
最近听说东南亚那边在搞"合法配额",交钱就能领狩猎证,要是这口子一开,怕是又要掀起一波走私潮,现在最该担心的不是价格涨跌,而是整个物种会不会被彻底逼到灭绝的路上。
说到底,穿山甲鳞片的天价神话,照出的是人性贪念与监管漏洞的双重阴影,当治病救人的药材变成投机炒作的筹码,当保护名录沦为黑市交易的遮羞布,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