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隔壁王婶家小孙子半夜发高烧,医院排队两小时没轮上号,急得她差点打120,结果楼下开诊所的张大夫抓了三味草药,煮完放温给孩子擦身子,不到半小时体温就降下来了,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老家,奶奶用晒干的艾草给我熏蒸治湿疹的事儿,这些年亲眼见过太多中药治病的神奇案例,今天咱就唠唠那些藏在市井小巷里的中医智慧。
记得我表姐怀孕八个月时腿肿得穿不进裤子,西医说这是正常现象,开了些补钙片,她婆婆从乡下挖来新鲜的车前草,晒干后每天煮水当茶喝,喝到第三天天,小腿明显消肿,连鞋子都能轻松塞进两根手指,后来才知道这叫"利水消肿",老辈人对付孕期水肿都懂用这个土方子。
去年公司前台小妹满脸爆痘,西医开的药膏越抹越红,她妈妈从东北寄来晒干的蒲公英,每天抓一把泡茶喝,刚开始小姑娘嫌苦加蜂蜜,被老中医看见骂了一顿:"甘草调和百药,你加蜂蜜不是解药性吗?"结果老老实实喝纯蒲公英茶半个月,那些红肿的大痘痘居然像泄气的皮球慢慢瘪下去。
最绝的是邻居家赵叔治痛风的法子,那年他半夜疼得嗷嗷叫,救护车拉去医院打完封闭针还是瘸了三天,后来菜市场卖调料的老李头教他个偏方:栀子打粉调蛋清敷脚脖子,赵叔将信将疑试了两次,第二天就能拄拐挪步,第三天直接骑电动车上班去了,现在他逢人就说:"这哪是偏方啊,分明是老祖宗留下的急救箱!"
前阵子带儿子去公园玩,看见个老太太用桃树枝抽小孩后背治咳嗽,小孩妈解释说这是"刮痧疗法",祖传的手艺,回家查资料才搞明白,原来桃木属于辛温之物,配合特定手法能驱寒宣肺,就像我们老家用苎麻根煮水治荨麻疹,看似简单实则暗合"血热发疹"的医理。
这些年来我发现个规律:中药治病就像拼积木,同个病症不同体质要用不同配伍,就拿感冒来说,风寒感冒要喝葱白生姜红糖水,风热感冒得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茶,去年流感季我办公室同事分两派,喝板蓝根的好的快,泡罗汉果的却越喝越咳,这就是没辨清楚寒热闹的笑话。
其实很多中药就在咱们身边转悠,菜市场里卖得黄芪当归,药店角落的茯苓薏米,甚至厨房里的八角桂皮,都是老中医眼里的宝贝,就像我奶奶治慢性咽炎的老法子:霜降后的白萝卜切段挖空,填上蜂蜜腌三个月,每天含着吃半截,比含片管用多了。
不过咱们也得清醒,中药不是万金油,去年有个哥们听信网络偏方,用生首乌泡酒治脱发,结果喝得肝区疼痛住院,老中医总强调"中病即止",就像用大黄泻火,见效就该停,贪多反而伤身,现在有些养生馆乱推药浴艾灸,把阴虚火旺的人治得口干舌燥,这都是不懂辨证惹的祸。
最近逛中药房发现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开始流行"咖啡配酸梅汤",白领们保温杯里泡枸杞不再稀奇,但真要生病了,多数人还是习惯往医院跑,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没那么玄乎,关键要找到靠谱的中医师,就像小区门口陈大夫总说的:"草药无贵贱,对症就是宝"。
这些年收集了不少民间验方,整理出个小本子,春天易过敏就煮荨麻叶水洗脸,夏天暑湿重用藿香佩兰泡茶,秋天燥咳熬梨膏,冬天手脚冰凉泡脚加艾叶,这些土方法看着简单,却是几千年光景里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真本事,下次再遇到小病小痛,不妨翻翻这本"家庭中医秘籍",说不定能有意外惊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