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购买别踩坑!老药师亲授选药攻略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妈!这人参怎么泛白得跟萝卜似的?"上周去老家看望长辈,发现他们花大价钱买的"野山参"不仅切片后泛白,泡水还冒浑浊气泡,这让我想起在中药行业摸爬滚打的十五年里,见过太多消费者掉进中药材购买的陷阱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讲,怎么才能避开那些坑人的"套路"。

药店柜台里的"潜规则" 记得刚入行那年,师傅带我去中药材市场开眼界,当时某家连锁药房正在搞"冬虫夏草买二送一",柜台里铺着厚厚一层金色"虫草",我凑近一看,每根虫体都油亮发光,断面整齐得像用机器切过,师傅捏起一根轻轻一折,"咔嚓"断成两截的虫草居然冒出细碎的木屑——原来是面粉加胶压模的假货。

现在正规药店都会把饮片装在密封罐里,但别被包装迷惑,教大家个土方法:抓一把当归片凑近鼻子,真货带着淡淡的甘甜味,要是闻到刺鼻酸味,八成是用硫磺熏过的,去年帮邻居王婶验过她买的党参,表面黄澄澄特别漂亮,结果用温水一泡,水立马变成淡黄色,这就是典型的二氧化硫残留超标。

网购中药材的"避雷指南" 上个月同事小李图便宜在网上买了阿胶糕,收到货发现每块都裹着塑料膜,我撕开尝了口,满嘴甜腻的香精味,哪像正经驴皮熬的阿胶?现在某宝上"藏红花"9.9包邮的套路可多了,真正的藏红花泡水应该是金黄色透亮,而这些假货泡出来浑浊发灰,喝着还牙碜。

老手都知道,买贵价药材要盯紧"地理标志",就像四大怀药里的地黄,只有河南焦作产的才够地道;买川贝母认准四川松潘的"松贝",底部要平得像元宝,有次见直播间卖"野生灵芝",主播信誓旦旦说刚从深山采的,结果镜头推进特写,菌柄处赫然留着人工接种的白色塑料环。

菜市场里的"隐藏高手" 别以为只有药店才能买药材,我们小区门口刘大爷摆的中药材摊子大有乾坤,有次见他卖石斛,新鲜条茎还带着苔藓。"小伙子,这可是早上从云南运来的鲜货。"他现场演示把铁皮石斛嚼出黏液,果然入口甘甜不带渣,后来带样品去检测,多糖含量比药店卖的干品还高两成。

不过菜市场的散装药材要注意防潮问题,上周陪老妈买陈皮,摊主热情地抓了一大把,我摸到袋子底下居然有受潮结块的,现在学会自带密封袋,买完当场装好,回家立刻放冰箱冷藏,像枸杞这种容易生虫的,最好买小包装冷冻保存,随用随取。

医院代煎药里的门道 前阵子亲戚住院,护士送来代煎好的中药液,我尝了一口顿时皱眉,当归的味道寡淡得可疑,后来跟煎药室师傅聊天才知道,有些医院为了省成本,会把多人的药方混在一起煎,导致有效成分流失,现在学聪明了,抓药时特意叮嘱要"另锅单煎",虽然多花二十块钱,但能保证药效不打折。

说到煎药器具,千万别图省事用铁锅,有次见邻居用电磁壶煮中药,结果药汤发黑还结层膜,我现在都用砂锅,实在着急也只用搪瓷盆,记住煎药前药材千万别洗,冷水浸泡半小时就够了,头煎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咕嘟20分钟,二煎续水再煮15分钟,两次药汁混合才是正道。

最后说个冷知识:很多中药材其实是"年份越久越好",前年在老中医家看到存放五年的陈艾,灰绿色叶片带着独特的香气,用来灸治腿寒效果翻倍,但像薄荷、鱼腥草这类含挥发油的药材,当年新货才够劲,建议大家在药包上标注购买日期,像对待红酒一样善待这些草木精华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