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中药材种植,黑土地里长出金疙瘩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9 0
A⁺AA⁻

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钢筋水泥丛林间,藏着一片片孕育着千年药香的沃土,作为"北药"主产区,吉林的黑土地正悄然上演着一场绿色革命——中药材种植不再是靠天吃饭的副业,而是摇身变成带动农民增收的"金疙瘩"。

黑土地上的"药王谷" 走在通化县的山沟里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香,这里的坡地梯田上,成片的人参、五味子、西洋参正在吸吮着晨露,60多岁的老药农李大爷蹲在地里,手指捻着参苗根部的泥土:"咱这黑土攥一把能淌油,种出来的人参皂苷含量比别处高两成。"

吉林的中药材种植史能追溯到清朝,长白山脚下的集安市至今保留着"棒槌鸟"的传说,采参人用红绳系在人参茎上做标记的习俗,不过真正形成规模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,当时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不过几千亩,如今已突破300万亩,年产值超百亿。

寒地变宝地的秘诀 "吉林药材为啥金贵?"省农科院专家王教授掰着手指头解释:"纬度高,积温够,昼夜温差大,药材有效成分积累足;森林腐殖土肥沃,重金属含量低;再加上长白山系水源纯净,这三样凑齐,就是药材生长的'黄金三角'。"

在磐石市取柴河镇,返乡创业的刘晓燕带着记者看她的林下参基地。"别小看这些松树苗,夏天给人参遮阴,冬天挡风,秋天落叶当肥料。"她扒开枯叶层,露出拇指粗的参根,"这种仿野生种植,五年的林下参能卖到八千块一斤。"

从散兵游勇到产业集群 过去农民种药材像打游击,今年种人参,明年改种枸杞,如今在靖宇县,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的模式让产业升级,修正药业的万亩GAP基地里,智能喷淋系统正给平贝母浇水,无人机在空中监测病虫害。

"以前愁销路,现在订单排到三年后。"梅河口市的中药材经销商老陈打开手机,展示着电子交易平台:"广州的药厂凌晨两点下单,下午鲜货就能冷链发走。"据统计,全省从事中药材加工的企业超过500家,开发出人参蜜片、西洋参含片等深加工产品。

藏在深山的致富经 在柳河县的罗通山脚下,90后技术员小张正调试着药材烘干机。"温度控制在55度,烘干12小时,这样五味子的木脂素保存最完整。"他指着墙上的二维码说:"每批药材都能溯源,扫一下就知道哪块地、用的什么肥。"

这样的科技范儿正在改变传统种植,延边州推出的"共享农田"模式,农民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,既能收租金,还能在基地打工赚双份钱,去年全州中药材平均亩收益达到1.2万元,比种玉米高出整整十倍。

北药南下闯世界 长春龙嘉机场的货运区,每周都有装满吉林药材的货机飞往东南亚。"我们的人参提取物通过欧盟有机认证,在德国保健品市场占三成份额。"某外贸公司经理李娜展示着英文标签的产品,"现在韩国客商直接坐高铁来产地验货。"

不过产业发展也面临新课题,省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,全省中药材初加工率仍达70%,精深加工还有很大空间,更让人担忧的是,过度采挖导致野山参濒临绝迹,人工种植亟需建立种质资源库。

站在长白山余脉的观景台俯瞰,层层叠叠的药材田像彩色地毯铺展,这片曾因伐木挖矿受伤的黑土地,如今靠着小小的药材株,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,正如当地流传的新民谣:"长白山下草药香,黑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