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,你瞧这长白山的人参须子多透亮!""张总,咱们的黄芪切片机比进口的还省电..."2015年9月,合肥滨湖会展中心里飘着药材香,全国各地的药商操着方言讨价还价,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对着显微镜争论,这场面像极了中药材行业的"清明上河图"。
那年秋天的展会确实热闹,300多家企业挤满了三个展厅,云南的三七贩子带着泥腿子闯进现代化展馆,甘肃的当归种植户把样品摆成小山堆,安徽亳州的药商举着"良心价"的牌子招揽客人,最逗的是安国那几个老药商,搬来百年老药秤现场表演"手抓称"绝活,引得一群年轻人围着拍照。
展会头天上午,主论坛还没开场就挤得水泄不通,记得当时中国中药协会的王理事长刚开口说"互联网+",台下就有老板举手:"王会长,您说的这个网那个云,咱山沟沟里没信号咋整?"这话逗得全场哄笑,也道出了不少传统药商的焦虑,其实那会儿电商刚冒头,某宝网上的中药材店铺还不到百家,但年轻人已经开始琢磨直播卖药材的点子了。
展馆里最吸睛的要数新设备区,苏州一家机械厂展出的智能炒药机,设定好程序就能自动翻炒,连火候都能精准控制,围观的老师傅们摸着机器直咂舌:"这铁疙瘩真能炒出'火候'?"厂家技术员当场演示,同样的温度湿度,机器炒出的杜仲比手工更均匀,不过也有老派药商嘀咕:"机器再厉害,也比不上人鼻子闻得准。"
那年的行业风向标特别明显,贵州某制药厂带来的"中药材溯源系统"成了热门话题,扫码就能看到药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,当时还有人质疑"搞这些花架子不如多建几个种植基地",结果第二年国家就出台了中药材追溯政策,让这些先行者捡了便宜。
展会后半程突然冒出个"黑马"——某中医药大学的研发团队带着便携式药材检测仪参展,这台巴掌大的机器能现场检测重金属含量,惹得药监局的人都跑来咨询,听说有家老字号药企当场就下了百台订单,把学生团队乐得合不拢嘴。
最有意思的是展会最后半天的"甩卖大会",临近闭馆,各家展位突然变身跳蚤市场,云南老板喊着"最后两箱石斛成本价出",安徽药商举着喇叭叫卖"买三送一的丹皮",几个外国采购商趁机捡漏,拖着行李箱装满了各种药材样品,那场面活脱脱像个大型中药材集市。
到了晚上闭馆清场,保洁阿姨推着车收走满地的宣传册,地上还粘着片片当归,那些没撕掉的价格标签、散落的名片、还有展板上"互联网+中药"的标语,都在诉说着行业变革前夜的躁动,谁也没料到,这次展会上露脸的智能设备、溯源系统、电商雏形,会在五年后彻底改变中药材行业的玩法。
如今回看2015年的这场盛会,更像是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,有人守着祖传手艺不肯松手,有人已经开始用手机拍短视频介绍药材知识,当年那些争论"机器取代手工"的老师傅们,现在不少都玩起了抖音直播;当年被质疑"华而不实"的溯源系统,已经成了各大药企的标配,这场展会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传统与现代碰撞时的火花,也预告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