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中药爱好者们,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抓药时老中医说"来三克川军",去药店报出"川军"俩字,店员却一脸懵圈;或者网购药材看到"杭白菊""九头身"这些名字,完全摸不着头脑?其实啊,这些都是中药材的"小名"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材别名背后的门道,教你轻松玩转中药江湖!
为啥中药总爱"改名换姓"? 这可不是中药在搞神秘主义,背后都是历史留下的"案底",比如白术又叫"于术",是因为浙江于潜县产的品质最好;防风叫"关防风",因为东北关外产的才是正品,更有意思的是,有些药材因为外形特征得名,像"七叶一枝花"(重楼)就是因为叶子轮生得像花瓣,"六月雪"(半夏)则是因为夏季采收时像雪一样白。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中药别名
-
皇帝也迷信的"仙草" 人参在东北叫"棒槌",野山参还分"雁脖芦""灯泡底"等行话;灵芝被称为"仙草",其实细分下来有"赤芝""紫芝""黑芝"等六种颜色,最逗的是冬虫夏草,藏族叫它"雅扎贡布",意思是"夏季是草,冬季是虫"。
-
江湖绰号大揭秘 当归在甘肃叫"秦归",到了四川就成了"川归";黄连有"云连""雅连""凤尾连"之分,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不同门派,更绝的是大黄,生大黄、熟大黄、酒大黄、醋大黄...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复杂!
-
动物界的卧底 别以为带"龙""虎"的就是猛药,"地龙"其实是蚯蚓,"穿山甲"是穿山甲的鳞片,"五灵脂"听着像玄幻小说里的法宝,其实就是鼯鼠的粪便,最坑的是"水蛭",看着像水产,实则是中药里的活血高手。
查别名的正确打开方式
-
传统秘籍派 《本草纲目》这种古籍虽然高大上,但查起来真要命,推荐新手从《中药大辞典》入手,现在还有手机APP版的《中药辞海》,输入"白芍"马上跳出"金芍药""杭芍"等十几个别名。
-
现代科技流 国家药典委员会官网能查到官方认证的正名和别名,淘宝卖药材的店铺详情页反而藏着很多民间叫法,最神奇的是抖音直播间,老药师边卖货边科普:"这个三七又叫田七,但不是所有的'田七粉'都是真三七哦!"
-
跨界联动法 中药房的老师傅最爱用"行话",二杠"指的是鹿茸的顶级货,"炉贝"特指四川松潘的川贝母,下次去药店不妨学两句:"给我来五块钱苏薄荷",保证店员对你刮目相看。
避坑指南:这些雷区千万别踩!
-
同名不同命 全国叫"金银花"的植物有17种,但只有忍冬科的才算正品,更坑的是"土三七",和真正的三七完全不是一回事,吃错可能伤肝!
-
地域陷阱 同样是"茯苓",安徽产的叫"安苓",云南的叫"云苓",广东的"茯神"专指抱着松根生长的,买石斛记得问清楚:"是铁皮枫斗还是紫皮石斛?"
-
文艺毒鸡汤 某宝上"相思豆"可能是剧毒的鸡母珠,"忘忧草"其实是黄花菜,最离谱的是把罗布麻叶叫"野茶",这玩意儿泡茶喝可是会中毒的!
高手进阶:别名里的大学问
-
望闻问切辨真伪 真正的牛黄叫"丑宝",对着光看有层彩晕;麝香叫"当门子",放在手心揉搓会融化,记住这个口诀:"闻着臭的未必差,香得冲的要警惕"。
-
四气五味藏玄机 别名里往往带着药性密码,淡竹叶"能清热,"肉苁蓉"擅补肾,老中医开方写"炒麦芽",其实就是为了让你消食不伤身。
-
炮制秘诀 生首乌和制首乌功效天差地别,"炙甘草"比生甘草更补中益气,记住这个规律:带"炭"的止血,加"醋"的入肝,用"蜜"的润肺。
最后教大家个绝招:遇到不认识的别名,直接拍照发到"大家中医"APP的"识药"功能,或者关注"本草中国"公众号回复关键词,现在连菜鸟裹裹都能识别药材包裹上的别名了,科技改变生活啊!
记住喽,玩转中药别名不是要显摆学问,而是能让我们在调理身体时少走弯路,下次再听到老中医说"开点丹参饮片",咱终于不会以为是化学药品了!关注我,下期带你看透中药配伍的那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