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阿婆,这当归闻着怎么像甘蔗?"我蹲在玻璃柜前,手指刚碰到红棕色的药材片,就被柜台后传来的笑声惊得一哆嗦,抬头才看见穿靛蓝布衣的老板娘正拿着蒲扇摇啊摇:"小妹仔,这可是岷县三年生的当归头,嚼一片试试?"
这家藏在福田老街转角处的本草铺中药材店,门脸不大,青砖墙上爬着凌霄花,木质匾额被雨水淋得发亮,推门时铜铃轻响,药香混着艾草燃烧的烟雾扑面而来,恍惚间像掉进了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里。
店里的陈设透着股执拗的讲究,左手边竹编簸箕里堆着胖嘟嘟的党参,右边榆木抽屉柜贴着毛笔写的"三七""黄芪",最显眼的是厅堂中央的百年紫檀药碾,槽缝里还嵌着几粒黑褐色的决明子,穿对襟衫的王师傅正蹲在角落里整理药材,见我探头,随手抓起把枸杞撒在宣纸上:"瞧瞧,青海枸杞晒足了180天,颗颗都带着太阳味儿。"
要说这家老店的看家本领,还得数他们的"望闻问切"四诊法,上个月我咳嗽半个月不好,西药吃怕了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抓药,戴圆框眼镜的中医师搭脉那会儿,突然皱起眉头:"小姑娘是不是总熬夜?三餐不定时?"吓得我差点把舌头咬破——这比体检报告还准!三碗苦兮兮的中药下肚,居然把缠了我小半年的慢性咽炎给治服帖了。
最绝的是他们独创的"节气养生方",清明前三天,店员就会在朋友圈发图:新挖的春笋搭配茯苓炖汤,配文写着"祛湿气要趁早",立秋那天我去买川贝,正撞见王师傅在称量麦冬,嘴里念叨着"秋燥伤肺,这个搭配正合适",现在每次换季,我微信里都会收到他们手写的养生小贴士,比我妈还贴心。
有次撞见个穿西装的年轻人进来,结结巴巴说要治"电脑脸",老板娘从冰柜里摸出个玻璃罐,里面泡着丑萌丑萌的人参果:"每天含两片,比你那些韩国面膜管用。"后来听常客说,这店里光石斛就有霍山、铁皮、紫皮三种,专门对付加班族的黑眼圈。
最让我服气的是他们的"药材身份证",每包药材上都贴着二维码,扫一扫就能看见种植基地的实景照片,上次买的藏红花,扫码居然跳出青藏高原的雪山直播,花农正在地里采收,这种透明感,可比某些网红直播间卖"假驴皮"靠谱多了。
暮色渐浓时,店里总会飘起熬膏药的香气,透过雾蒙蒙的蒸汽,看见老板娘在教小女孩认八角:"这个叫'大料',炖肉放两颗就香得不得了。"墙角的收音机放着单田芳的评书,药柜上的老座钟滴答作响,在这个到处都是连锁药房的时代,这样的老药铺反而成了稀缺品。
临走时王师傅塞给我包甘草梅,酸甜滋味在舌尖化开,想起他说的那句:"中药不是药,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智慧。"转头望向玻璃柜里整齐码放的当归、黄芪、阿胶,忽然觉得这些瓶瓶罐罐里,装的不只是草木根茎,更是中国人代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