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血压在中医眼里是什么病?
中医不叫“低血压”,而是根据症状归类为“眩晕”“虚劳”“气陷”等范畴,说白了,就是身体里的“气”和“血”不够用了,或者它们跑错了地方。
- 气虚:总觉得累,说话没力气,爬楼梯都喘;
- 血虚:脸色苍白,蹲下再站起来眼前发黑;
- 阳气不足:手脚冰凉,怕冷,天一凉就难受;
- 脾胃虚弱:吃饭不香,稍微吃点东西就胀肚……
这些情况都可能让血压“撑不起来”,中医调理的核心就是:补气养血、健脾升阳。
5种中药调理法,简单又实用
经典方剂:补中益气汤
这是调理低血压的“明星方子”,尤其适合气虚型的人。
- 药材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甘草(补气);当归、陈皮(活血理气);柴胡、升麻(提升阳气)。
- 作用:像个“打气筒”,给身体加把劲,特别适合劳累后头晕加重的人。
- 用法:抓中药煎服,一周喝3-4次,连续喝2个月,嫌麻烦的话,市面上也有中成药“补中益气丸”,但效果稍弱。
懒人福音:黄芪泡水
黄芪被称为“补气之王”,每天用10-15片泡水喝,坚持一个月,很多人会发现“精神头”变好了。
- 搭配建议:
- 气虚+贫血:加几颗枸杞、红枣,补血又养颜;
- 怕冷手脚凉:加一点桂枝,暖身效果翻倍。
- 注意:晚上别喝!黄芪性温,睡前喝容易兴奋睡不着。
食疗当药:吃出来的好血压
中医讲究“药食同源”,下面这些食物堪称“天然升压药”:
- 山药粥:山药健脾,小米养胃,煮成粥早晚喝,脾胃好了气血才足;
- 桂圆红枣茶:桂圆肉+红枣+生姜片,煮沸后闷10分钟,特别适合女性经期后调理;
- 鲫鱼汤:鲫鱼炖汤,加豆腐、香菜,补充优质蛋白,升压不上火。
穴位按摩:按出“精气神”
吃药怕苦?试试按摩两个“升压开关”:
- 百会穴:头顶正中央,用手指轻轻叩击3分钟,能提神醒脑;
- 足三里:膝盖下3寸,每天揉按10分钟,健脾补气血。
- 小技巧:早上起床前,平躺在床上蹬自行车,带动气血上行,也能缓解头晕。
独家秘方:代代相传的“升压酒”
老家亲戚常说:“血压低,喝点药酒!”这里提供一个温和的方子:
- 配方:黄芪50g、枸杞30g、黄精20g,泡1斤白酒(酒精过敏可改用黄酒)。
- 喝法:每天一小杯(约15ml),饭后喝,注意:孕妇、高血压者禁用!
- 原理:黄芪补气,枸杞养血,黄精滋阴,三者搭配既升压又不燥。
避开3个坑,调理才有效
- 别盲目进补:有人听说“低血压要补”,就猛吃人参、鹿茸,结果上火流鼻血,补之前先辨体质,舌苔厚腻、爱长痘的人要先祛湿。
- 忌熬夜伤阳:夜里11点后还不睡,就是在透支阳气,低血压的人一定要早睡,最晚别超过10点半。
- 少蹲猛站:突然起身容易晕眩,日常动作放慢,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。
真实案例:她是如何逆转低血压的?
邻居王阿姨,50岁,常年血压偏低(85/55),整天喊累,后来每天喝黄芪粥,每周炖一次乌鸡汤(加黄芪、当归),配合散步半小时,三个月后,血压稳定在105/70,脸色红润了许多,她说:“以前总想躺着,现在带孙子爬山都不带喘的!”
最后唠叨一句
低血压不是一天形成的,调理也别指望“速成”,中药讲究“润物细无声”,坚持3个月以上,配合规律作息,你会发现:
- 头晕少了,精神多了;
- 胃口好了,睡觉香了;
- 连冬天手脚都不再像“冰块”了!
如果血压突然暴跌,或者伴随严重心悸、昏厥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!中医调理是“锦上添花”,别耽误了急症治疗。
记住一句话:你的身体缺的不是药,而是细水长流的呵护,转发给身边血压低的朋友吧,说不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