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早晚温差大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擤鼻涕声快把纸巾抢空了,每次看到同事往鼻孔里猛塞西药滴剂,我都忍不住想掏出祖传的中药小药箱——那些装在褐色玻璃瓶里的草本精华,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通鼻神器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,能让鼻腔瞬间通畅的中药滴鼻法到底藏着什么玄机。
藏在药房角落里的通鼻宝藏 走在中药房总能看到些奇奇怪怪的药材,其实很多都是通鼻高手,鹅不食草这味听着像绕口令的草药,揉碎了汁液滴进鼻孔,那酸爽感堪比跳跳糖在鼻腔炸开,老药师教我个小窍门:揪着两撮鸭毛蘸药汁轻轻扫过鼻翼,既能刺激穴位又不呛人,特别适合给怕疼的小孩子用。
厨房里就能找到的天然滴鼻剂 别以为通鼻中药非得现熬,厨房调料柜里就有宝贝,去年流感高发期,我妈把白萝卜切丁加蜂蜜腌出汁水,每天给我滴三次,那股带着麦芽香的温热液体滑进鼻腔,居然比薄荷油还清爽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白萝卜的芥子油成分能分解黏液,配上蜂蜜的润燥效果,简直是天然生理盐水plus版。
专治各种不服的古法配方 针对不同体质,老中医开出的滴鼻方各有妙招,风寒感冒引起的鼻塞,葱白连须捣碎泡高度白酒,睡前滴两滴,第二天喷嚏打出来全是寒气,而风热型鼻塞就得用野菊花煮浓汁,晾到体温相似时滴入,凉丝丝的药液顺着鼻腔往下流,就像给上火的肺做了个冰敷,最绝的是邻居张奶奶的秘方,她总说"左鼻不通向右耳,右鼻不通向左耳",原来是指用棉签蘸香油点在外耳道,通过经络传导来通气,这招对付慢性鼻炎特别管用。
让人又爱又怕的自制过程 自己熬制中药滴鼻液其实充满乐趣,上周末试着做苍耳子油,看着芝麻油在砂锅里咕嘟冒泡,逐渐染成琥珀色,整个厨房弥漫着类似坚果的香气,不过要小心过滤环节,没滤干净的药渣滓会像微型炸弹卡在鼻腔里,建议用消毒后的咖啡滤纸叠三层过滤,滴管最好选带刻度的医用玻璃制品,某次贪便宜买塑料滴管,结果药油把塑料腐蚀出异味,白白浪费了半瓶好药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 刚开始用中药滴鼻时也闹过笑话,有次急性鼻炎发作,心急火燎把刚出锅的热药汁直接往鼻孔里怼,烫得眼泪直流,现在学聪明了,必定晾到接近体温才敢用,还有次听信偏方往鼻腔塞大蒜瓣,辣得涕泪横流不说,黏膜灼伤三天都没恢复,最危险的是有人拿碘酒兑中药,这跟往鼻子里灌毒药没什么两样,千万要避开含重金属的药材。
现代懒人的应急方案 对于懒得熬药的年轻人,现在有些中成药挺方便,像鼻炎康片溶解后的深棕色液体,用棉签蘸着涂鼻腔,虽然味道像陈年老茶,但对付花粉过敏确实有效,还有种喷雾式中药提取物,成分主要是辛夷花和黄芪,出差带着过安检都没问题,不过这些成品药往往添加防腐剂,长期使用还是不如新鲜熬制的温和。
特殊人群使用指南 给孩子滴药要像做游戏,可以用吹泡泡的方式把药液吹进鼻腔,孕妇鼻塞推荐用淡盐水混合少量金银花露,安全无刺激,老年人鼻黏膜萎缩,最好用橄榄油当基底稀释药液,防止干燥,记得用完药后半小时内别吃东西,免得尝到苦涩的药味后悔莫及。
中西结合的新玩法 现在有些海归中医发明了新用法,把尤加利精油混进辛夷滴鼻液,说是能增强抗菌效果,我自己试过在生理盐水里加三七粉,对付鼻出血立竿见影,不过这种创新配方最好先咨询医师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就像不同的锁,得找对钥匙才行。
最后提醒各位,连续使用中药滴鼻超过一周没改善,可能就是其他病根作祟,去年有个朋友自行用苍耳子油治了半个月,结果查出是鼻息肉,差点耽误治疗,咱们的老祖宗智慧虽好,但也要搭上现代医学的顺风车才稳妥,下次鼻塞别急着吃抗生素,翻翻家里的中药抽屉,说不定某个小瓶子正等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