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王大夫,您快看看我爸的片子!"上个月在省中医院诊室里,我亲眼看见张大姐捧着CT片发抖的样子,她父亲确诊肺鳞癌III期,放化疗后头发掉光、吃不下饭,原本壮实的汉子瘦得只剩90斤,这种场景我在肿瘤科见过太多,但这次不一样——当我翻开老人泛黄的病历本时,突然想起师父临终前塞给我的那个牛皮信封......
那是2016年深秋,82岁的陈老先生咳血住院,作为跟诊三年的徒弟,我全程目睹了他服用靶向药后的剧烈反应:指甲发黑、全身皮疹、整夜失眠,直到某天深夜,师父突然叫我去他书房,颤抖的手从保险柜取出个包着红布的笔记本:"这里面的方子,不到万不得已别用......"
现在想来,那位总坐在门诊角落咳嗽的老烟民,或许早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翻开发黄的纸页,墨迹已经晕染的药方上,赫然写着"肺积散"三个大字,白花蛇舌草30克、半枝莲20克、浙贝母15克、莪术10克、露蜂房6克,这几味看似普通的药材,竟组成了抗击肺鳞癌的秘密武器。
在肿瘤科这些年,我见过太多患者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,刘叔就是典型例子,右肺切除手术后,胸腔引流管挂了整整42天,他儿子四处求偏方,试遍各种昂贵补品,最后却在病房垃圾桶发现被揉成团的中药袋——原来是老家亲戚给的"毒草汤",其实很多人不知道,真正有效的抗癌中药讲究君臣佐使,就像打配合战的特种兵。
去年冬天收治的赵老师让我真正见识到中药的力量,这位教了四十年语文的老先生,查出肺鳞癌时癌细胞已转移至淋巴,我们给他开的药方里,除了基础抗癌草药,特别加了两味关键药材:一是长在阴湿石缝里的石见穿,能穿透坚硬肿块;二是经过九蒸九晒的熟地黄,专门修复受损肺组织,三个月后复查,原本5厘米的肿瘤缩小到1.2厘米,连呼吸科主任都连连称奇。
最近整理师父留下的医案时,发现治疗肺鳞癌有个共同规律:早期患者多用攻邪为主的"虎狼之药",中期要攻补兼施,晚期则需大补元气,就像修房子,墙要拆也要补,地基不稳再好的砖瓦也白搭,有位患者家属曾偷偷往药罐加量,结果病人上吐下泻差点丢命,这才明白中药不是越多越好。
在药房工作的小师妹常跟我抱怨:"现在病人一来就要虫草、灵芝,好像越贵越好。"其实很多平价药材效果惊人,比如农村田埂上的半枝莲,晒干后泡茶喝,对抑制癌细胞扩散效果显著;还有端午节挂门口的艾叶,熬成浓汤熏蒸肺部,能帮助排痰止咳,关键是要根据体质配伍,热性体质加金银花,寒性体质配生姜,这才是中医的精髓。
上周去社区做义诊,遇到位退休厨师老李,他拿出个小本本,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抗癌食谱:百合炖枇杷、杏仁豆腐、藕节煮水,我仔细看了忍不住乐了——这些都是润肺的好食材,但真要抗癌还得靠药物,不过话说回来,饮食调理确实重要,就像打仗时的粮草补给,我们医院营养科开发的"五行养肺粥",把山药、薏仁、茯苓按比例调配,很多患者喝了都说精神好。
最让我感慨的是隔壁村王奶奶的故事,八十岁确诊时儿女准备办后事,她却每天拄着拐棍去山上挖鱼腥草,两年过去,老人家不仅能下地干活,最近还抱上了孙子,当然这种个案不能复制,但她常说的"心宽病自退"倒含着深刻道理,我们给肿瘤患者开药时,总会叮嘱要保持"三乐":乐观的心态、快乐的环境、乐观的食欲。
前几天整理医院档案室,发现近五年肺鳞癌患者的中药使用率从12%升到了37%,这不是偶然,当西药副作用让患者痛苦不堪时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生存新希望,就像春天河面上的浮冰,西医是砸开冰层的榔头,而中医更像是慢慢融化冰雪的阳光,两者配合,才能让生命之舟重新起航。
那个装着药方的牛皮信封,如今静静躺在我的诊疗箱底层,每次看到患者家属期待的眼神,我就会想起师父说过的话:"治病先治人,吃药先暖心。"这世上哪有什么奇迹神药,不过是无数医者用心血熬出的希望罢了,如果你身边也有正在抗癌的亲人,真正的良药,永远生长在坚持与信念的土壤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