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大妹子,你这牙疼得半夜睡不着觉吧?"小区门口中药铺的王大夫隔着玻璃门就认出了我,那年我才25岁,却被虫牙折磨得脸肿得像包子,捂着半边脸冲进他店里求救命良方,谁想到这次偶遇,让我发现了老祖宗对付蛀牙的神奇法子。
现在年轻人蛀牙越来越普遍,我采访过不少90后上班族,十个人里有八个有过看牙恐惧症,动辄上千块的根管治疗,还有钻头滋滋响的恐怖体验,让多少人拖着不去看牙医,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琢磨出应对的招数,关键就在每天两次的刷牙功夫里。
去年清明回老家扫墓,发现隔壁陈奶奶80多岁了还剩18颗原装牙,她神秘兮兮地给我看她的传家宝——个青花瓷罐里装着黑褐色的粉末。"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固齿散,当年闹饥荒没牙膏的时候,全村人都靠这个护牙。"老人颤巍巍地用手指蘸了粉末抹在牙龈上,那动作行云流水,看得我目瞪口呆。
这才明白为啥古时候没有电动牙刷,却有"晨起三百口,活到九十九"的说法,我特意查了县志,发现本地百年前就有"五珍擦牙法"的记载,老药铺的学徒告诉我,他们配牙膏方子讲究"君臣佐使",君药是清热解毒的金银花,臣药是止血止痛的三七粉,佐药选的是杀菌的野菊花,使药则是收敛的煅石膏,这几样看似普通的药材,按特定比例研磨成细粉,居然能对付现代医学里的变形链球菌。
上个月闺蜜小林终于被牙髓炎逼去了诊所,看着缴费单上的数字差点哭出来,我赶紧把压箱底的秘方告诉她:"晚上睡前用棉签蘸着中药粉按摩牙龈,就像给牙齿做SPA。"她将信将疑试了两周,昨天突然发消息说:"左边那颗老疼的牙好像不敏感了!"其实原理很简单,中药里的薄荷脑能麻痹神经止疼,冰片可以消炎消肿,坚持用就像给牙齿穿了层防护服。
不过别以为抓把草药就能随便用,这里面门道可多了,我在药铺实习时见过有人乱配药粉,结果满嘴溃疡,真正有效的配方讲究阴阳调和,好比杀虫剂要加养护成分,王大夫教我的手法是:牙刷蘸水甩干,再轻轻滚上药粉,像扫地似的从牙缝往外刷,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嘴里发苦,这正是药物在起作用的信号。
最神奇的是我表弟的经历,这小子从小就是奶茶精,20岁就烂了三颗大牙,去年暑假来我家玩,我强制给他用中药刷牙,刚开始他嫌麻烦,后来尝到甜头——原本遇冷就酸疼的牙齿居然扛住了冰淇淋考验,现在这小子成了中药牙膏推广大使,逢人就说"咱老祖宗的法子比进口牙膏带劲"。
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适合这种方法,上周有个小伙子上门讨方子,结果发现他满口四环素牙,这种结构性损伤就得老老实实戴牙套,重要提醒:如果蛀牙已经伤到神经,千万别指望中药能逆转,及时就医才是正道,但如果是初期的小龋洞,配合中药护理真有可能止损。
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城里白领开始流行"复古护牙",他们在电动牙刷上倒中药粉,出差还带着小陶罐,某红书上冒出好多仿古配方,不过正宗的配比可讲究了,真正的好药粉应该细腻如面粉,闻着有草木香不带刺鼻味,含在嘴里微微发麻却不烧灼。
说到底,咱们的老法子能流传千年自有其道理,就像王大夫说的:"西药治标,中药护本,关键是要养成习惯。"现在我家的洗手台摆着祖传药罐,每天早晚两分钟的仪式感,让护牙变成了享受,那些担心中药有毒的朋友可以放心,食药同源的药材用量比泡茶还少,只要别当饭吃就安全得很。
最后分享个实用经验:如果买不到现成药粉,可以自己配基础版,金银花3份、生甘草2份、骨碎补1份,磨碎后装深色玻璃瓶,记得要用木勺搅拌,金属会破坏药性,刷完牙含一口淡盐水漱口,效果加倍,最好还是找靠谱的中医师开方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这道理就跟抓中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