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喝完中药浑身发冷,像被冰水泡过一样!"最近总听身边朋友吐槽喝中药的"透骨凉"体验,有人觉得这是药效到位,有人却担心身体出问题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中药带来的"寒颤"到底咋回事,看完这篇保准你心里有数!
透骨凉到底是咋回事? 前阵子我陪闺蜜去抓调理宫寒的中药,她刚喝两口就缩成个虾米:"这药咋像往喉咙灌西北风?"老中医摸着胡子直笑:"这说明药力走到经络里了!"原来中药讲究"气通则凉",就像给身体做深度SPA,寒气顺着药汤往外冒才会浑身发冷。
哪些中药成分在搞事情?
-
解表大将:麻黄桂枝配伍 这类药堪称"身体小风扇",专治风寒感冒,去年我重感冒喝了含麻黄的汤药,半小时后从指尖到脚底都凉飕飕的,但第二天打喷嚏的频率直接减半,老中医说这叫"开鬼门",把病邪赶出体表。
-
清热高手:石膏知母组合 长痘那会儿医生给开过含石膏的方子,喝下去像吞了块北极冰,这类药专克肺胃实火,当时连着三天喝,不仅痘痘消了,连口臭都变清新,不过这"冰镇"效果确实够猛,建议中午喝别晚上喝。
-
祛湿奇兵:藿香佩兰搭档 南方回南天我抓过祛湿茶,藿香佩兰煮出来的汤泛着青绿色,喝下去先是舌尖发麻,接着后背像敷了层薄荷膏,湿气重的关节处凉意最明显,这组合堪称"身体除湿机",但阳虚的人喝多了真顶不住。
为啥有人凉得受不了? 上周遇见个大姐,喝四物汤补气血结果冷得直哆嗦,仔细问才知道她手脚常年冰凉,属于阳虚体质,这就像给快没油的汽车加冷水——虚不受补!后来医生给她方子里加了生姜大枣,这才缓和了药性。
正确打开方式get!
-
黄金饮用时间 治感冒的凉药最好上午喝,借着阳气升发把寒气带走,去年流感季我每天辰时(7-9点)喝药,发冷程度比下午喝轻多了。
-
暖胃小妙招 现在喝中药我都备着红糖姜丝,药汤稍晾到40度左右,撒一把姜丝搅搅,既能缓解寒凉刺激,又不影响药效,试过嚼几粒丁香含嘴,也能压住苦味。
-
泡脚大法好 有次喝凉药后脚趾冻得发紫,赶紧烧壶热水泡脚,结果泡完不仅脚暖了,连药效都来得更快,现在学聪明了,喝完寒性中药就泡脚踝,相当于给身体装了个"暖气阀"。
这些信号要注意! 邻居王叔喝治风湿的药,第三天开始拉肚子还心慌,去医院一查是药量过大伤了脾胃,记住如果出现:
- 持续发抖超过2小时
- 腹泻一天超3次
- 出冷汗伴随头晕 赶紧停药找医生!去年我妈喝乳腺增生的药出现手抖,调方减了夏枯草立马就好。
特殊人群需谨慎 孕妇小芳喝安胎药总感觉冷,医生说她本身气血不足,改用黄芪党参打底的温和方子,哺乳期的表妹更惨,喝通乳茶凉得直起鸡皮疙瘩,后来改成炒麦芽煮水才舒服些。
四季喝法有讲究 三伏天喝凉药最给力,我去年中暑喝的白虎汤,咕嘟咕嘟几口下去,从喉咙到胃都透着清爽,但秋冬季就得悠着点,上个月给客户调补肾方子,特意把熟地换成砂仁,就为降低寒凉感。
食补搭配有诀窍 喝完凉药别急着塞冰淇淋!我学聪明了,现在都备着烤红薯,药后两小时吃块热乎的,既不影响吸收又能暖胃,有次偷吃冰西瓜,结果打嗝都是凉飕飕的,千万别试!
现代改良小技巧 现在药店能做中药丸,把汤药加工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,我调理痛经的药改成丸剂后,寒凉感减轻大半,而且出门带着方便,不过丸剂吸收慢,急症还是喝汤药见效快。
心理暗示也重要 发现个玄学现象——越盯着"凉"越觉得冷,上次医生让我边喝药边看搞笑视频,分散注意力后果然没之前那么难受,喝完药出去晒晒太阳,让阳气帮着运化药力,比闷在屋里强多了。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的凉不是"越冷越好",而是像春风化雨般恰到好处,如果喝完药冷得直打颤还心慌,赶紧找大夫调方子,毕竟咱们调理的是身子,不是练"寒冰掌"!大家有没有喝中药发冷的特别经历?欢迎在评论区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