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祖宗留下的驱虫方!中药治蛔虫比西药更安全?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隔壁王婶家娃前天半夜突然说肚子疼,去医院一查竟是蛔虫钻胆!"最近小区妈妈群里炸开了锅,看着孩子们捂着肚子打滚的模样,当妈的哪个不揪心?可跑医院开西药又怕伤肝伤肾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用土方法驱虫的往事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咱们老祖宗传了上千年、连《黄帝内经》都有记载的中药驱蛔妙招。

要说蛔虫这个磨人精,可真是从古至今都在折腾人,西医叫它蛔虫病,中医称"虫积",说白了就是肚子里养了条寄生虫,这虫子白天躲在小肠里睡大觉,晚上就出来搞事情,轻则腹痛腹泻,重则营养不良、发育迟缓,最吓人的是万一跟着胆汁钻进胆管,那可是要命的急症!

现在年轻人带孩子都爱往医院跑,其实咱们祖辈就有对付它的绝招,记得我十岁那年,奶奶从菜园摘了半筐使君子,晒干后炒得香喷喷的,她边给我剥壳边念叨:"这可比吃宝塔糖强,甜丝丝的还能打虫子。"当时我还当是零嘴,哪知道连着吃三天,真在厕所看见好几条扭动的蛔虫!

中药驱蛔讲究"君臣佐使",就像排兵布阵,最常用的当属使君子,这味药性平味甘,既能杀虫又不伤正气。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"主小儿五疳,小便白浊",特别适合小孩用,不过要注意得空腹吃,就像给肠道来个大扫除,要是配上同样能麻痹虫体的槟榔,效果就更明显了,但槟榔性温,体热的孩子要少用。

说到驱虫界的黄金搭档,南瓜子必须拥有姓名,把生南瓜子晒干捣碎,每天给孩子吃一小把,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慢慢耗死蛔虫,去年邻居家妞妞就是靠这个方法,三个月就把三年的虫积调理好了,不过这法子见效慢,急性期还得配合乌梅丸——把乌梅熬成酸酸甜甜的膏,虫子闻到酸味就往外窜,跟诱捕蟑螂似的。

可能有宝妈要问了:中药真比西药安全?就拿常见驱虫药阿苯达唑来说,虽然见效快,但说明书上明明写着"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",反观中药方剂,像苦楝皮+石榴皮的组合,前者含川楝素能麻痹虫体,后者的鞣酸能让虫子排出体外,两味药都是天然成分,只要按剂量服用基本没副作用。

当然也不是随便抓把草药就能治病,上个月张姐听信偏方,给儿子灌了两大碗生大蒜汁,结果烧得孩子直冒虚汗,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寒湿体质的孩子适合用花椒水泡脚驱虫,热性体质的就得配点金银花露,最关键的是要遵医嘱,别像刘大爷那样自己配药,结果孙子拉了三天肚子。

现在中医院治蛔虫都有新花样,省中医院的李大夫跟我说,他们用超微粉碎机把药材打碎到纳米级,药效直接提升三倍,还有做成脐贴的,把使君子、榧子研成细末填在肚脐里,既不苦嘴又不用打针,小孩子特别受用,前阵子还有个新闻,说是某科研机构从青蒿里提取出的新成分,杀虫率比传统药物高20%。

不过再好的药方也得配合忌口,治疗期间千万不能吃油腻食物,否则就像给蛔虫开庆功宴,记得要多吃纤维多的蔬菜,比如韭菜、芹菜,这些"绿色扫帚"能帮助清扫肠道,我家小子上次驱虫,我天天给他煮苹果山楂水,酸酸甜甜的他倒是挺爱喝。

说到底,预防才是关键,老一辈常说"病从口入"真不是吓唬人,光脚踩过泥巴的孩子、爱吃手的幼儿都是高危人群,现在条件好了,但水果要洗净、肉类要煮熟的老理儿不能丢,特别是农村地区,牲口圈和饮用水源太近的,更要定期给孩子吃预防药。
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城里家长开始流行"中药驱虫体验营",带着孩子去采使君子、认药材,其实古人的智慧早就刻在节气里——清明前后正是蛔虫活跃期,这时候用石榴皮煮水喝,比吃保健品强多了,下次你家娃再喊肚子疼,不妨先别急着跑医院,翻翻《千金方》里的驱虫篇,说不定能找到更温和的解决办法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