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家娃半夜突然发烧,小脸烧得通红,急得我团团转,正想抱娃往医院冲,隔壁开中药铺的陈爷爷递来个小纸包:"试试这个小孩拳,祖辈传下来的方子",没想到这黄褐色的药粉冲剂真管用,娃喝完米汤拌药后,凌晨就出了汗,天亮时体温降下来了,这让我对这个神奇的"小孩拳"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其实很多新手爸妈都遇到过这种揪心时刻,孩子突然发烧咳嗽,西药怕有副作用,硬扛着又心疼,我们小区王姐家双胞胎上次流感,医院排队三小时,最后老中医开的还是这个"小孩拳",现在我才明白,这个在江南民间流传了上百年的小儿良方,早就是老中医们压箱底的宝贝。
要说这"小孩拳"的来历,还得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,相传苏州枫桥镇有位儿科圣手沈大夫,总把药材捣碎捏成小拳头形状给患儿,既方便喂食又保证药效,后来街坊们就把这种专治小儿外感风热的药方叫做"小孩拳",经过几代人改良,现在配方里主要有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淡竹叶、甘草这几味药,专门对付孩子常见的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。
上周我去陈爷爷的药铺实地探访,正好看见他在配制小孩拳。"关键就在药材配比",陈爷爷边称药边说:"金银花要选河南密银花,连翘必须是青翘,薄荷得是苏州本地的八月薄荷,每味药都要单独研磨,最后混合时还要加蜂蜜调和。"他掀起药柜让我看,光金银花就分成了三个等级,最顶级的是用来给体弱孩子的加强版配方。
在中药店里,我遇见正在抓药的刘护士长,她女儿上幼儿园总反复感冒,西医说是免疫力低。"吃小孩拳调理半年,现在换季都不生病了",她指着药方说:"中医讲究扶正祛邪,这方子既能退烧又不伤脾胃,比抗生素合适多了。"确实,现在很多家长发现,孩子喝完西药退烧药虽然体温降了,但胃口变差,反而小孩拳退烧后该吃吃该玩玩。
不过可别把小孩拳当万能药,陈爷爷特别提醒:这方子只适合外感风热初期,要是孩子手脚冰凉、舌苔发白的风寒感冒,喝了反而坏事,上个月张老师家孙子就是错用了小孩拳,结果咳嗽加重,所以老行家都会先看喉咙红不红、舌尖是否发红、鼻涕是否浓稠,这三个指征全中才能用。
正确用法也有讲究,陈爷爷教了我独家冲泡法:取5克药粉放在碗底,先倒少量温水调成糊状,再边搅拌边加开水到半碗,最后加一勺红糖。"红糖不仅能调味,还能引药入经络",喂药时要用小勺慢慢喂,切忌捏着鼻子强灌,我试了下,药味虽然微苦,但确实有股淡淡的薄荷香。
现在每次去接娃放学,都能看见家长们交流育儿经,前天李校长说他们学校校医备着小孩拳应急,哪个孩子跑完步突然咳嗽,冲一杯喝下就好,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,陈爷爷说他们药铺每年立春前后最忙,好多家长来囤小孩拳预防感冒,原来这方子还有增强体质的作用,难怪我家娃喝完两疗程后,这次流感全班就他没事。
再好的中药也得对症,上周邻居家二宝积食发烧,吃了小孩拳没效果,陈爷爷一看舌苔厚腻,马上换了消食导滞的方子,所以说家长千万别自行当医生,遇到复杂病情还是要让专业中医辨证,但作为家庭常备药,小孩拳确实是老祖宗留给孩子们的贴心守护。
最近整理药箱时,我发现陈爷爷给的包装袋上还印着歌谣:"小孩拳,金不换,风热感冒最灵验,金银花,薄荷伴,退热止咳护娇儿。"这顺口溜倒是好记,准备抄在手机备忘录里,看着柜子里剩下的半包小孩拳,突然想起小时候发烧,奶奶也是这样用土方法照顾我,这些代代相传的智慧,大概就是中医最温暖的模样